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沉浸式了解敦煌艺术和精神,场景读书会走进“何以敦煌”大展

2024-12-01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一场原定100分钟的读书会,因为嘉宾和观众的全情投入而被延长至3个小时。读书会虽已告一段落,但很多观众说,对敦煌文化的探索与热爱才刚刚开始。“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正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11月27日,第26届上海读书节场景读书会——“何以敦煌,书香中华”在中华艺术宫举行。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导演滕俊杰,樊锦诗院长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茅善玉,《我心归处是敦煌》作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市民读者代表葛信晔登上讲台,向读者观众分享他们眼中的敦煌。活动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宇皓主持。

滕俊杰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天,“在上海,看敦煌”成为一个文博热词。“何以敦煌”大展带来168组展品,从莫高窟的壁画到彩塑,从古老的佛经到绚烂的艺术,敦煌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的界限,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辉煌。

2022年,一部由上海立项、出品、拍摄制作的超高清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在全国乃至海外多个国家上映,引发广泛关注和好评。当年还摘得中国电影最高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电影将戏剧美学和电影美学相结合,艺术化地展现了以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代敦煌人潜心研究,让敦煌文明走向世界的故事。

活动现场

滕俊杰带领导演组全体人员通过阅读关于敦煌的书籍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做好“精神武装”后投身电影拍摄。“敦煌是一本展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的大书,也是讲述人和世界的书。读过它,会丰富我们的认知;读通它,会垫高我们的人生;读好它,会提升我们的灵魂。”拍完电影,滕俊杰感慨,樊锦诗本人就是一本讲述人生坚韧和生命奋斗的大书,“从她身上,能看到如何从小立志,为国担当;如何深耕知识,为国担责;如何格局天下,为国争光。‘樊锦诗’这三个字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坚韧、格局天下、理性睿智’的代表。”

茅善玉

茅善玉在影片中是樊锦诗院长的扮演者,为了走进人物,她和剧组八次长途跋涉前往戈壁沙漠。在深度了解了樊锦诗这位敦煌守护者的故事后,“择一事,终一生”的莫高精神深深触动了茅善玉的心,“樊锦诗让我明白,一生不变的崇高信仰,让所有阻力变成了动力。” 茅善玉现场不仅朗读了《我心归处是敦煌》中的选段,还清唱了电影中的片段,博得满堂喝彩。

《我心归处是敦煌》是一本讲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人生的书籍,一批此前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向世人展现她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的崇高之美,敦煌学研究的筚路蓝缕,并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读书会现场,该书作者顾春芳以视频的方式进行分享。

市民读者代表葛信晔是敦煌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从最初爱上敦煌,到多次前往敦煌,屡屡向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求教……从2018年起,葛信晔已经向公众做了近300场敦煌相关公益讲解与讲座。

现场,葛信晔分享了阅读敦煌壁画的逻辑与脉络,用跨文化、跨时代的纵横阅读思路,吸引观众对“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化产生兴趣和好奇。葛信晔说:“学者们温和、专注、谦逊、静定,令我深感敦煌最迷人的不止它的‘人文魅力’,更在于它的‘人的魅力’。敦煌学作为一门世界显学,在全球十余个国家、数十个博物馆美术馆,有其文物、有学者研究,因此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去敦煌看世界,去世界看敦煌’应当成为母题;敦煌学应当以学科研究的方式进入青少年视野,为敦煌学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