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中山路,千年泉州史。”“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泉州人对于中山路的美誉,从来不吝啬赞词。
而在泉州中山路及两侧的骑楼建筑中,既有中国传统建筑对称、严整的性格,又有华丽活泼的特征。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下,在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统筹协调下,泉州文旅集团在中山中路综合保护提升项目上留下了诸多成果。
漫步在中山路上,抬头看,便能看到沉淀着百年的美:历经岁月的老门面、老招牌、翘脊飞檐、高墙楹柱、窗棂匾额......当然,中山路上也还有一些小惊喜等你去发现。
奇特建筑
有你未曾注意的惊喜
作为中国保存最完整且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市井风情、商业氛围、历史底蕴在中山路上交织碰撞着。
或许大家平时只醉心于骑楼的美,其实中山路上还有许多独特的建筑。
在中山中路与打锡街的交叉路口,有一栋半球体风格的建筑常常被游人忽略。
这样的圆顶建筑属于拜占庭式建筑风格。拜占庭式建筑是一种建筑的艺术形式,以基督教为背景,该建筑突出特点是屋顶的圆形。
从远处望去,恍惚间仿佛置身欧洲的街头,异域的风情与闽南的文化在此碰撞,日常生活里的烦恼在此处被消除。
而该建筑对面的打锡街1号,是一栋四层建筑,在十几年前,许多时兴的服装品牌会在此售卖,自然也成为了许多泉州人会前往采购衣物的日用品百货。而在中山路的综合提升工程中,为总体提升中山路骑楼外立面风貌,对该栋百货大楼的外立面进行提升工作,现如今该处建筑已然成为打卡点之一。
该建筑为南洋风格,整体为弧形,在建筑细节方面则包含了多项闽南传统工艺。外立面采用洗砂工艺;建筑之上,西式风格的窗花与骑楼建筑相得益彰;中式制陶技艺烧纸的葫芦栏杆,龙凤图案精美;哥特式的露台更提升了建筑整体风貌。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建筑上的瑞兽图案。其采用剪瓷雕工艺,以中国古代神话中龙生九子为原型参考,制作出龙的九子剪瓷造型。
而在泮宫旁,抬头看,便能看到一栋风格别致的灰色建筑,颇有久历风霜的痕迹。
据知情人回忆,1958年城南防洪堤建好之前,泉州几乎年年发洪水,抗洪指挥部多设在中山南路南国建成楼顶,大音量的大喇叭即挂在其最高亭子上,可向全市(主要是向被淹城南灾区)通报汛情、灾情以及需要紧急抢救的对象方向,指挥警民抢救队伍抢险救灾,在顶楼最高亭子上应同时设有瞭望台,方便观察。而此建筑与当时的瞭望台风格类似,似为观测汛情的瞭望台之一。
相关链接:
老店招
建筑的“第二层轮廓线”
站在中山路路口,看着一块块曾经热闹,如今静默的商铺招牌,字体有草有正,有方有圆,有繁有简,每一帧皆可成一帧书法作品。单从这些招牌,就可窥见这条骑楼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
不论是曾经泉州知名的大上海理发厅,还是老泉州人都会步入拍照的罗克理发厅,亦或是曾经繁盛泮宫百货商店(九间百货),更或是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这样的历史学术遗存等等,都充满着故事。
抬头看,中山路的故事通过老店招这个载体,成为了泉州的文化表皮之一,也让人看到了泉州的历史痕迹和现代的缩影。
相关链接:
窗户
中山路的“门面”
作为中山路的“门面”,骑楼上的窗户,或左右对窗,或联排两至三个,弧形尖拱,红砖百叶,窗式纷呈异彩,岁月淡了它们的颜色,剥落了光亮的油漆,却依然保留了它们独特的魅力。
在历史长河中,不同年代的建筑审美造成了骑楼窗款式上的不同,但中山路的骑楼主要以常规窗形式体现。
随着审美的发展,工匠会在窗户两边的辅以各类的窗柱,增加二楼立面的趣味性。
联排骑楼窗式的美还在于窗体的排列方式,中山路的骑楼窗样式少有单独式的窗,都是以两到三个窗体组成的分离式,再由精美柱体隔开。两个或者三个一组的同款窗体相互交错,在这不长的中山路在视觉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韵律感。
相关链接:
建筑细节
精美绝伦的技艺
中山路的骑楼上,有着一幅幅3D立体画——剪瓷雕。以叠雕为主的走兽飞禽与花卉树木形象在骑楼上活灵活现,且选用胎薄质脆的彩色陶瓷片,既能防止风雨侵蚀又具有长久性。仰头观赏一出用剪瓷呈现的好戏,可比看一场3D电影来得直接有趣。
作为闽南传统建筑常见的装饰工艺之一的灰塑自是不可少。灰塑的设计构思不同于彩塑设计,因其装饰于建筑上,需要综合考虑建筑和作品的关联性,同时还要考虑作品仰视透视关系与建筑结构的特点。
木雕技艺作为泉州民间工艺的重头戏,以其圆雕、平雕、透雕、线雕、花格镂空雕及根雕、神佛雕而异彩纷呈,独树一帜。在中山路的泮宫门头上,保留着一大批木雕技艺的杰作,它们无不透析出泉州木雕艺人精湛的技艺和过人的智慧。
相关链接:
中山路承载着太多泉州人难以割舍的记忆。
它又像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串联起了泉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来中山路逛逛吧,或许就能邂逅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