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后,女权运动走向低潮,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造成这种低潮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一方面,妇女争得选举权后,一段时间里提不出有吸引力的或既能鼓舞广大妇女、又可以争取到的目标;另一方面,从20年代到50年代,美国妇女经历了一个回到家庭,然后开始重新走出家庭的过程。
一般说来,妇女的解放程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相一致,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时候生产力的发展都会推动妇女运动的发展。有几个数字可以说明这一点。1920年,大学在校女生占大学生总数的47.3%,到1950年,下降至30.2%。大体在同一时期,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中,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从40%和1/6下降到33%和1/10。到60年代中期,美国妇女的就业水平才达到1946年的水平。
经济发展使美国成为世界头等强国,为什么美国妇女反而回到家庭?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在新经济形势下,妇女就业面临新的困难;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充分繁荣,妇女不工作对生活的影响也不是很大。20年代末经济危机出现后,很多妇女失业了,她们在找工作时难以与男人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曾使大批妇女走上工作岗位;战争结束后,又出现了大批女工失业的情况。
从20年代开始,美国的城市郊区迅速发展。这是由于大量人口流入城市,造成城市生活条件恶化,犯罪率上升,传染病流行,贫民窟增加。收入较稳定、较高的家庭为追求更安全、更清洁的居住环境,遂迁往郊区。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的分离对妇女就业是不利的,再加上这些迁往郊区的家庭一般不需要妇女赚钱贴补家用,许多妇女因而回到了家庭。
另外,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总的说来空前繁荣,妇女们失业对她们的生活也没有太大影响;而且,经济繁荣使人们兴起强烈追求消费的风气,对政治的追求则淡化了。
在上述原因的综合作用下,一些美国妇女回到家庭,侍候丈夫、生育孩子,以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为满足。20世纪40年代中到50年代中成为美国生育的高峰期。名著《光荣与梦想》的作者这样说道:“在家人共进共出中居于先导地位的郊区母亲们,看来都很年轻,往往也确实很年轻。50年代里,美国妇女结婚的年龄从22岁下降到20乃至十几岁。
中学时代结婚成了一种无可非议的现象。许多初中的儿童就有了固定的朋友。这时候,甚至更早,女孩子就已经开始考虑结婚的事;《纽约时报》在一则出售某种女童装的广告中说,‘她也能对男人产生极大的诱惑’。”原有的妇女组织仍在活动,有些社会科学家和热心女权的人士也十分担心妇女运动的现状,但这类呼声相当微弱。《生活》杂志非常赞赏妇女回到家庭的群众性运动。
《时代》杂志配合封面画刊登了一篇关于市郊已婚妇女的特稿,说她们“生活得很痛快……根本不相信自己会有什么不愉快的理由”。卡尔·德格勒写道,实际情况是“整个美国社会,包括妇女在内,对于男女平权思想全都避之惟恐不及”。总的看来,这段时期美国的女权主义是温和的。
当然,不是说这段时期美国妇女没什么作为,实际上各阶层都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女性代表人物,与男人相比毫不逊色。这时期女权运动不是完全没有发展,只是没有太大的发展;是一种量上的发展,是相对停滞。这种相对停滞是为了新的高潮准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