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取保候审开庭审理的相关规定

2023-10-03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办案机关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采取,不需要开庭审理。然而,如果办案机关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应当移送法院审判。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对可能判处轻刑或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以及对特殊情况下的妇女或羁押期限届满的案件采取取保候审。取保候审的执行由公安机关负责。

法律分析

1、取保候审只是刑事强制措施,只要办案机关觉得合适,就可以采取,不必开庭,但是如果办案机关(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份,则应当移送法院审判。

2、《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拓展延伸

取保候审程序的适用范围及法定条件

取保候审程序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特殊措施,旨在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其在审判过程中的自由。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取保候审适用于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其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一是对于轻微刑事案件,如盗窃、寻衅滋事等,且犯罪嫌疑人无逃跑、销毁证据等风险的情况;二是对于非暴力、非贪污贿赂等严重刑事案件,但犯罪嫌疑人具备悔罪表现、有固定住所和工作等稳定社会联系的情形。此外,取保候审的法定条件还包括:犯罪嫌疑人有固定住所、具备经济担保能力,保证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等。总之,取保候审程序的适用范围及法定条件的明确确保了对犯罪嫌疑人的合理保护,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结语

取保候审程序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种特殊措施,旨在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确保其在审判过程中的自由。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适用于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包括轻微刑事案件和具备悔罪表现的严重刑事案件等情况。同时,犯罪嫌疑人需具备固定住所、经济担保能力等条件。这一程序的明确适用范围和法定条件,保护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二节 取保候审 第八十一条 公安机关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继续侦查的。

对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以及提请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可以依法取保候审。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