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后危机追求

2023-10-07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使国际银行业遭遇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冲击。随着2009年金融体系的逐步企稳,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各主要经济体监管当局迅速启动金融监度改革,以修复金融体系根本性的缺陷。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马不停蹄的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相比,在金融风暴的一片阴霾中表现抢眼的中国银行业,也并未停下其完善监管体系的脚步。重视微观单体机构风险,完善动态监管工具箱;宏观审慎与逆周期监管并举;不断扩大监管覆盖面,确保不留监管真空;强化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作用……后危机时代密集推进的监管措施均指向一个目标——建立有效适度的银行业监管,即通过合理的监管要求抑制泡沫,并避免矫枉过正。审慎监管宏观微观并举在商业界有一句话比较流行——“小的也是美的”。而在经历过本轮金融危机的中国监管方看来,有时简单、传统的监管手段也是美的。本次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发达国家监管当局在对金融市场整体风险程度和一些复杂的结构化产品的风险判断上,出现了较大的失误,因而过于乐观地放弃了一些基本的审慎风险监管指标及要求。危机时刻,往往促使大家重新思考风险管理的基础与根本。坚持使用一套简单、实用、有效的监管比率、限额和指标,是中国银行业在危机中表现抢眼的因素之一,而这一监管工具箱范围在后危机时代继续得以扩大。例如,除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国内银行业监管同时重视资本质量,要求资本结构简单,一级资本中普通股和留存收益须占75%以上,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25%的要求;拨备覆盖率从2003年的19.7%上升至2009年末的155%,使得国内银行业有足够能力吸收预期损失;对主要商业银行规定的16%的存款准备金要求,使其在紧急情况下可自动获得流动性支持。此外,监管中密切关注机构的公司治理、大额风险暴露、杠杆率、流动性、不良资产和透明度等指标,强调“三查”到位和内控严密,帮助银行业夯实了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基础。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监管当局正在选择向这一基本面回归。在防范单体机构风险的同时,监管部门十分强调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具体措施包括:向广大银行集中系统通报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提示产业重大调整及相关风险状况;指导银行业做好各种行业,特别是一些过热行业和高风险领域的信贷风险、市场风险的压力测试;注重防范,有效隔离风险跨境和跨市场传递等。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