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3篇

2021-04-09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朱自清散文 读后感3篇

  朱自清散文 读后感1

  这几天一直在看《朱自清散文集》,觉得有着很大收获,对于读书技巧方面,也有了新的感悟。

  散文集不似小说,传记,因此它的读后感,我只能从大致的角度来说。朱自清的文笔,我一向认为很好。他的文章,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有很独特的风格,通俗易懂,读来颇有清秀之气。《春》与《荷塘月色》即使如此,文中没有太多的华丽之词,而大多用的是拟人、比喻等普通常见的修辞手法,却能将眼前一排景色描写得如诗如画,栩栩如生,由此,朱自清的写作手法,也便可见一斑了。我本人的写景作文写得并不是特别好,但读了他的文后,便有很大收获。他的文章平淡质朴,有很浓烈的生活气息。而在他的所有文章相比,文笔风格也有很强的转变。

  朱自清早年的文章与后期的相比,其中早年文章的笔锋就颇有些文言文的味道,读来并不顺畅,大都让我半知半解,而后期的作品则有了许多白话文,更加贴近现代了。前言中说“语言风格是一个年代的特定产物”,此语不假,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追求,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改变。相声大家马季先生,的早、晚期作品相比较,其变化,不难看出来。人皆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任何人都是如此。

  文章是一个人思想方面的表达,有着独特思想、处事性格的人定能写出好文章来,因此,读一本书,从而读出一个人来,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式,从表面现象,折射出更深一层的内涵,这才是真正用意。

  从朱自清的文字来看,他一定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的文章,每一篇每一字,都喊着自己的真正思想,他平生视人平等,为人正直,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人”,想必,他做人处事之品质,一定高尚。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介绍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文末说到,“朱自清乃穷困潦倒而死”,此语我大不认同。可以说他是“贫困而死”,可以说他是“生活所迫而死”,而绝不可说是“贫困潦倒”而死。“穷困”虽与“潦倒”组成了“穷困潦倒”,但它们绝非一个意思。我以为,“穷困”仅是经济方面的落魄,金钱方面,生活水平方面的不足,然而“潦倒”就是精神上的缺憾,为人上的缺憾。唯有无所事事,蛮不讲理之人,才可称是“潦倒”。试问,一介爱国文人,怎会潦倒而死?朱自清,在《背影》中,是一个孝顺父亲的儿子;《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中,是一个爱国的文人墨客;《给亡妇》中,是一个爱妻、国家的好丈夫;《一封信》中,是一个飘游在外,思乡的赤子。试问一个爱国,孝顺,顾家,思想之人怎会“潦倒”而死?

  以上就是我读完《朱自清散文集》后的感想,作为一名中国人,他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是我们的榜样;作为一名文人,他的文风格调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有时,读一本书,可以读出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可以读出一个人的性格思想。

  读书,读人,读你。

  朱自清散文 读后感2

  朱自清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其中<背影>一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文中作者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 ;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这都抒发了父子之间深切怀念之情体现出父子的深情。

  而<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以写景取胜的著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委婉、细腻的文笔朴实、清新的语言形成了一篇完美的艺术文章。<荷塘月色>写于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作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想投身革命却有太多的顾虑和犹豫;他选择了逃避却又在矛盾中挣扎。在如此复杂的心绪之下他借景抒情写出了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文章的第二部份中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用“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在月光薄雾笼罩下的荷叶和花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这种写作的手法引起了读者丰富的联想。

  除了这两篇文章朱自清还有许多散文都是值得一读的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觉。

  朱自清散文 读后感3

  “朱自清,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

  ——杨振生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朱自清,是源于中学课本中的《匆匆》。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霎时间就被作者瑰丽的文笔所俘虏,空暇时间就翻看一下朱自清的散文,一直坚持地把《朱自清散文精选》读了下来。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涩的,美酒是辛辣的,它们虽然味道同,但都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朱自清散文精选》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他的散文不同于俞平伯的缜密,也不同于冰心的飘逸,更不同于周伯人的隽永。他用自己“真挚清幽”的特性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一切躁动都在作者的文字里慢慢沉淀,让人感受到了真正的情。我想真的如朱自清所说,“不虚美,不隐恶”的平淡中包孕了神奇。

  《朱自清散文精选》选取了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内容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语言清丽凝结,但在平淡中传递着最真挚的感情,我想,比起那些浮夸绚丽的文字,还是逼真、细腻的文字更来的深入人心。赵景深说: “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知识谈一些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2】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拨动着人的心弦。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再如《给亡妇》中的对妻子生前照顾子女和作者的琐事的描写,全文不避繁琐娓娓道来,在平淡的叙述中掀起情感波澜。有人说这文是作者大男人主义的一种表现,这是我不赞同的,文中处处的包含着作者对亡妻的感激,思念和内疚之情,何谈大男人之说呢?在《儿女》一文中,作者不加修饰,却以真情感人,诉说生活细节,用最朴实的笔调来抒发对亲人的感情。正是这触动人内心的最柔软处的细水流长的笔调才更能感染读者吧,让人在温馨之余又觉得无限羡慕。

  “文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后人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我想这在作者描写的大自然的景致中可以感受得出来。清丽的文笔,细腻秀丽地把作者笔下的美景刻画得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使人在阅读中跟着作者的文字畅游在如斯美景中,仿佛身临其境般欲罢不能。作者的《荷塘月色》是我高中时学的一篇文章,至今我犹记得语文老师对这文的评析:“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文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的工笔画式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极致。”也因这文,我深切地了解了何为“通感”,虚虚实实,朦朦胧胧,作者运用人的心理“通感”达到美感体验的极致。我时常在想,身为中文系的自己,面对如斯风情会如何着手下笔,想着想着愈发觉得汗颜,还真不知自己拙劣的文笔会写出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出来。

  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曾经提过“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原则,而他在他的文中也是一贯地遵循着这个原则。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他都以其完美的散文意境,树立了“白话美文的典范”。正如杨振生所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远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3】对于《朱自清散文精选》中几篇代表性的杂文,我依稀之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后来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朱自清的杂文创作始于抗日战争爆发时期,他有意地模仿鲁迅先生,散文一改往日的清新、朴实,不再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而是用简洁的文字书写自己的看法,直截了当。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的《正义》一文,犀利的文笔,辛辣的笔调,在鲁迅先生鞭挞文风的基础上更多的融合了自己的激进思想。相对于鲁迅杂文的深奥难懂,朱自清的文显得更直白,让人读起来大快人心之余又深以为然。身为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文人,我深深认为朱自清被尊称为“一代散文大师”是当之无愧的。

  俗话说,读书的过程是一种积累。而读朱自清的散文,我觉得是一种心灵的沉淀。话说回来,读了那么多朱自清的文章,最让我感慨的还是那篇《匆匆》。也许是最先接触到的,所以倍感触人心玄。那时老师们都喜欢强灌一些诸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思想给我们,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我们总是嗤之一笑应付过了。直到学到这篇文章,才正真地开始审视自己对生活对时间的态度。“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万门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字字如矶,敲进我的心里,荡起一阵名为茫然的涟漪。十三四岁的年纪,总以为一辈子很长,躲在象牙塔的世界肆意挥霍自己的年少无知,天真地认为世界是围绕着自己转的。“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无数的当下在我们的肆意中被下一秒定格,成为回忆,组成我们的过去。蓦然回首,身后的我又是留着些什么痕迹呢?而如今,真的是只有徘徊罢了。无数匆忙的回忆在在地睥睨着那段年少轻狂,于是,徘徊来了,茫然来了。有时我甚至不敢相信十几年的生活在回忆中却像做梦一般,闭眼,再睁开。不变的是,我什么痕迹都没留下。而朱自清的这篇《匆匆》,醍醐灌顶般把我从深陷的泥沼中拉出来,虽然我还是无法明确地回答作者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又何妨,时间会见证一切。

  折服于朱自清的文字操控能力,我曾经也试着模仿他的文风,不过写出来的无非是无病呻吟的风花雪月,徒有其表却无内容,只好作罢,还是品读为佳。

  品读朱自清散文,仿佛品读那一方绝唱,总能在字里行间收获满满的感动,让人在喧哗的都市中寻找片刻的宁静,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属,着实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而如今的的社会,很多人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如何读书的轨道,这时不妨读一下朱自清的作品,毕竟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还是有一定的价值意义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