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批判性思维在高师历史教学中的建构
当前大学生缺少批判性思维成为中国高校的尴尬,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建构批判性思维。本文结合高师院校历史教学的现状和教学实践进行了论述,共分四部分:即如何界定批判性思维、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缺失的原因、在高师历史教学中建构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以及在历史教学中建构批判性思维的策略。通过以上论述得出,建构大学生的批判性思雏是我国高师院校不可忽视的内容。
[标签]批判性思维 高师历史 大学生
美国的《国家教育目标报告》指出:“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在不久结束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称中国大学最缺少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牛津大学校长也称中国缺乏敢挑战权威的学生,可见,大学生缺少批判性思维是中国高校的尴尬。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对建构批判性思维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严谨、审慎的思维态度,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批判性思维的界定
批判性思维作为大学生思维的内功根基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批判性思维,也有学者译为评判性思维。批,即评论;判,即评断、剖析,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美国学者约翰·查菲在《批判性思维》一书中说,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进行仔细反思”,概括地说,批判性思维指的是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评估和重建的过程。它包括为了得到肯定的判断所进行的可能为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思维反应过程,并使科学的根据和日常的常识相一致。即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和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进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具体理解内涵与外延两个部分。它的内涵是:对生活中遇到的情况采取积极的态度。批判性思维排斥只有思想活动但无具体行动的消极被动的反应。如果消极被动,我们就会受境遇的摆布,就会允许别人为我们思考问题,做出决定,自己却作思想的懒汉。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积极地运用我们的思维能力去认识事物,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其外延是: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达到对世界的理性把握、对他人和自己的思想进行合理的审察,做出理智性的判断。这样,就能使我们更加明晰地观察世界,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批判性思维是由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两个方面构成的,批判性思维必须以一般性思维能力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一些特定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批判性
思维不意味着对任何人和任何事持否定态度和吹毛求疵,它不是文革式的革命大批判,也不是逆反思维。只要包含了反恩质疑的品质,就属于批判性思维,其本质就是质疑、分析和批判。
二、高师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缺失的原因
批判性思维是与非形式逻辑相提并论的一种思潮,它不仅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它与问题解决并称为思维的两大技能。作为评价、探索中最基本、最富有创造性的批判性思维没有学科边界。就历史学科而言,传统的教学中就缺乏这种思维的培养。
1中国的传统思想束缚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禁锢思想和管制思想使学生养成了听话教育,形成了一种唯上、唯圣、唯书本的风气。在历史积淀的过程中,自由地思想是危险的,批判的代价常常是恐惧、是以言治罪,即使有批判,那也是王者的专利。有人说:“直到现在,我们的教育总体上也是听话教育,我们这个社会对不同的声音也往往视之为异端”,所以这种文化氛围和思维定势,容易使学生产生因循保守的观念和崇尚权威、盲目从众的心理。
2高师历史教材的局限影响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现行的高师历史教材采用的是对历史作全景式描述的编写方式,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从理念到实践,多年来几乎是一成不变。这样就使得教材缺少历史的特性、缺少浓厚的人文气息、缺少睿智的思想观点和重要史料的整和。教材体系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同时大学里学习的知识与中学历史教学有着严重的脱节,缺乏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见教学理念、教材内容的局限严重影响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历史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批判性思维的建构。历史教师自身有着负面的人格特征,如保守、自卑、胆怯、懒惰等影响着批判性思维的建构。很多时候老师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权威形象,尽量避免讨论如何评价和判断所教的知识,因此只在预先准备好了的、所谓的标准答案的范围内讨论问题,使讨论研究流于形式。甚至有的教师不能容忍学生提出出乎自己预想之外的批判性的问题。教师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使学生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
4高师院校的教育模式影响批判性思维的建构。目前许多高师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虽然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
力的训练,但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健康人格的养成,越来越显示出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而专识教育的教学法,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倾听者和接受者。专识教育教学法是外在强加的被动式积累的学习过程,它把重点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而缺少独立开发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所以高师院校自身的教育模式影响着批判性思维的建构。
5高师院校的价值取向影响批判性思维的建构。当下的高师院校缺少一流大学的精髓和理想。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一流大学。”事实上学术尊严与自由直接受行政权力的影响,官学一体成了高师院校的特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思想不自由、学术失范和腐败行为竞相产生,这样的价值取向怎么会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呢?
以上这些因素都是直接导致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缺失的原因。难怪钱学森曾质疑中国教育事业,“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三、高师历史教学中建构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1批判性思维的建构是信息化社会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21世纪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一书中提到信息时代人们生存和成功所需要的八种基本技巧中就包含了批判性思维。在当今信息社会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信息,作为个体的大学生不可能全部接受,只能批判性地理解和吸收,如果大学生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就会被浩如烟海的信息所淹没。学生只有对信息进行独立的审视,使主体意识在思维过程中体现,才能增强他们对来自各种大众传媒的纷繁信息的区分和辨别能力,从而才能自觉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2批判性思维的建构是高师历史的课程目标导向。历史作为一门记载过去人物和事件的学科,由于受到社会时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知识纷纭杂复、难辨真伪,尤其是面对那些难以解读、分析、评判的文献史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批判的能力。作为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意识,能够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是非善恶的高师院校学生,他们已具备了独立的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不满足于教师传授、教材提供的现成知识和答案的被动式学习,喜欢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具备引领和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要用质疑和理解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并尝试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所以在高师历史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定位为课程目标,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3批判性思维的建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它能激活僵化的思考系统,增强思维空间的兼容性。要创新,就要善于发现问胚,善于从普遍认同的定论、不可更改的事实中找出和发现不合理的因素。正如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探究问题罢了。”可见成为创造性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就是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遇到的一切。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曾指出,“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在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0尤其涵盖广泛的历史学科,它的思维离不开对问题的判断,只有判断正确才能获取人类的智慧,才能使人明智。所以要保持创新的历史观,就必须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批判性思维的建构能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奠定基础。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需要批判性思维的正确引导。只有运用批判的观点,在现实的价值冲突中识别,在比较鉴别中确认,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进而形成理解、认同和正确的价值标准,最终以理性的批判为自身的实践提供更新、更接近真理的行动指南,才能为自身思想素养的提高奠定认知基础。
四、高师历史教学中建构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古希腊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作为一名高师教育工作者,要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之火,一个合适有效的方略就是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建构学生充满智慧的批判性思维。
1更新教学理念,培养批判性思维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教师应由重知识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学习过程的谋划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要大胆质疑、不怕出错。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如在浏览历史书籍时,在观看历史电视电影时,在参观历史遗迹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叙述,是给哪些人看的,有什么历史背景,提出了什么观点,我是怎样想的,其结论是否可信。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师要支持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学生个体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
其次,要转变教学思路。为培养学生的思辨、求异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以思维批判术的形式进行训练,可以先提出一个起始的开放性问题(见下表)。
这样便会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和找寻答案,然后教师可针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观点,再以反问的方式将其逐步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如此便会训练学生的辨证思维,促进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第三,教师还可以选择有争议的可辩性强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给学生下达任务,让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自愿组成正反两方开展辩论活动。如在小学教育系,我们组织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辩论赛,赛后教师指导学生评价和反思各自观点,收效很好。但不论是思维批判术的训练还是辩论,教师都要灵活、适度地调控,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轨迹,注重学生在讨论活动过程中态度和情感的变化,从而促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2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批判性思维空间。我们知道教学设计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们可以润色斧正,以达到定位准确、取舍合理、容量得当、风格鲜明。
首先,要设计恰当的提问,加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教师可改变提问方式,提问没有固定标准及现成答案(见下表)。
这样便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考辨,产生新奇的想法。可以说,恰当地进行提问是批判性思维的灵魂。
其次,要优化教学材料,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历史材料注重的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重建过去的有力证据就是被广泛地、深思地和逐步深化地史料运用,这种着重于史料阅读、判断、运用能力的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料时,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中的有效信息,从而提高史料的使用价值。这就需要先仔细阅读史料,提取基本信息;然后进行分析、推理,弄清各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背景史实,查阅相关资料,判断史料的真伪与有效性;最后获取有价值的核心信息,用来解释、解决历史问题。历史思维加上相互参验的证据意识是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好办法。
第三,设计恰当的课后作业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对教材的研究,选取有争议性且学生可搜集到的资料,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形成论题,然后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在写作期间,教师可以有意组织同题目学生讨论,集思广议,让有见解的学生展现才华,使思路狭窄的学生趁机开阔思路,最后进行评比。教师也可规定主题,如可就“辛亥革命”问题给学生开出相关阅读书目,由学生命题,自行查找资料,自己撰写论文。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使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第四,利用多媒体等工具创设情境,营造批判性思维的空间环境,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鉴别的能力。
3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怕给教师提意见,认为这样会引起教师的不悦。对此,教师要想办法运用充满信任、充满情感的不同层次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不同见解,创新求异。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提出质疑,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进行“或然性”的猜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进行分析:评价。这样从教师的鼓励引导中,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讨论和评判过程,也使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其次,通过活动课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意识。聂幼犁教授所言:“史学的博大精深,并非仅指其研究对象的包罗万象,而是其能够海纳百川——允许不同声音,欲求一定证据;接受多元理解,欲求符合史实;容纳相悖评论,欲求自圆其说。”历史的这一特点,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广阔空间。历史活动课形式多样,在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也能体现学生自己对历史的评判(见下表)。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智的起点就是批判,在高师历史教学中建构批判性思维,应该说,这一探索还很不成熟,但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会形成一种批判性的、充满智慧的新型教学文化。
注释:
①约翰·查菲.批判性思维[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64.
②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59.
③邹从清.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1):(67—69).
④关山.“思想解放”批判性思维不可缺[J].南方周末,2008,(2).
⑤李泓冰.真正的悲哀:中国再无钱学森[EB/()L].WWW.people.corn.cn.
⑥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3.
⑦聂幼犁.假如在事实上不想被时代和学生抛弃——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再议[J].历史教学,2003,(9):15一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