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课程标准中这一理念实际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理念阐述表达了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实施基础美术教育,必须体现全体性,即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原来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基础美术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的,也不是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目的的美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整个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特点。
第二,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教法和学法的运用上、师生关系上、教学评价上都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要视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第三,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课程标准中的表达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的美术素养,即通过美术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形成应有的态度和价值观,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美术素养。具体来讲,就是培养视觉意识和视觉文化。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图像作为一种信息传媒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培养视觉意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现阶段的美术课程太强调学科本位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
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因此,必须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首先,要平衡冷暖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
有魅力。所谓的冷性是指偏向于理智、约束的倾向。暖性是指偏向于情感、自由的倾向。就一般情形而言,科学教育偏于冷性,美术教育偏于暖性。艾斯纳指出:“学校中,学生接受的绝大部分的教育,都
是被规范管理体系所控制的,这种体系几乎不让人对事物拥有自己的理解。对的和错的,都是这本词典中有关解释的一部分。孩子的任务,只在于使其内在化。”这明确地描述了一般科学教育的性状——被动地接受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这种教育主要运用的是人的记忆以及思维的演绎方法。因此,这类学习不可避免地倾向于冷性。而美术则不然,它在众多面孔严肃的学校教育科目中,扮演的是一种活泼、轻松的角色,尽管它也有严肃之态,但那不属于它真正的性格。在此,美术学习相对地倾向于暖性。例如,与程序和方法的单一性以及结果的惟一性比较,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加以评价。这样,学生的美术学习就具备了主动性、自由性、完整性和情意性。这些特征正是美术学习的魅力。如果我们忽视美术教育的暖性特征,一味要求美术教育做出严肃之态,就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后,我们的孩子对学习兴趣下降,对美术现象麻木不仁,甚至厌恶。
当然,在强调美术教育的暖性特征时,并不完全排斥冷性。现阶段我
国的美术教育现状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因此,要平衡冷暖性,使之协调。惟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自身的学科魅力。
其次,要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使课程
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程标准在(1—2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所提到的“在
美术游戏中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认识常用的颜色。”
第三,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人类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精神产品,尤其在文字尚未出现以前更是如此。每件美术作品都是文化的化石,都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心影。美术是整个文化、思想观念、经济的反映。美术作品
将生产和生活知识,将自然环境、人物、禽兽、宗教、道德、伦理等精神因素形象地展示给人们。如西班牙发现的阿尔
塔米拉洞穴壁画中的野兽,就显示了当时社会是以狩猎为生的社会;《清明上河图》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宋朝时市民阶层生活的伟大诗篇。因此,美术
学习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或在单一文化中讨论和分析美术作品,而是从不同文化背景中衍生出美术文化,还包
括音乐文化、地理、历史、语文等更为广泛的文化。在这种情境中,不仅要使学生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的表现形
式、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更要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
化的热爱,并对世界多元文化保持宽容和尊重。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社会将会更大程度地张扬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虽然美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方面独具优势,但由于当前美术教育依然
存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传统学习方式,导致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消蚀。
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为了
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要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
主体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在
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在评价功能上突出改善,在评价标准上
必须从单一评价(只从技能水平衡量)转向多元评
价(如从作品的创意、表达的思想、学生的情感体验、与
人合作的能力、收集运用信息的能力、自信心、责任感等等),体现评价标准的多维性和多级性。从非好即坏的简单评价
转向具体多样的评价,从绝对、普遍化的评价转向相对性和个性化的评价(如关注学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程度,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表达方式等)。总之,通过评价以促进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促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