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指导:
《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_______(文体),作者______借助_____和_____,歌颂了历史上那些____________的人。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夔门( ) 耸峙( ) 欹侧( ) 敝( )帚 无恙( ) 篙工( ) ......抟( ) 不盈不溢( ) 摧山坼地( ) 燧木( ) 翎毛( ) 端.....倪( ) 啃噬( ) 追溯( ) 泯( )灭 ....
2.下列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黯然失色 转瞬即逝 摧山坼地 B.联绵不断 筚路蓝偻 千仞飞瀑 C.不盈不溢 一泄千里 渗淡经营 D.船舷浐侧 嘁嘁喳喳 惊心动魄 3.下面破折号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B.这江水……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C.不要小看第一个……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 D.他们被一个钢铁的意志──党的意志团结在一起,正在向新的“三峡”进军。 4.《废墟的召唤》中,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 )
A.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一样的废墟的关注,并付诸行动改变它。
B.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起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C.宣扬废墟的警示作用,呼吁人们正视废墟。 D.让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5.关于《废墟的召唤》题目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题目借“废墟的召唤”来暗示对改革的呼唤。
B.也是在呼唤人们为处于落后状态的祖国和民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C.题目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在告诫人们牢记历史不要忘记过去。 D.号召人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下列句子中的成语用得正确的一项是( )
A.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触目惊心。
B.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
C.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敝帚自珍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
了哑子。
D.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洒洒的时候,可曾想到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7.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江水是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________,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________,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________呢? A.无穷无尽 无止无休 不盈不溢 B.无止无休 无盈不溢 无穷无尽 C.不盈不溢 无穷无尽 无止无休 D.无穷无尽 不盈不溢 无止无休 二、阅读理解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两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可是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是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险的 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 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 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也还会有一些旁观者、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嚓嚓地发议论, 上前拉一把。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1.给文中的空白处填上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都 却 但 而且 于是 B.都 但 却 甚至 然而 C.却 并且 还 甚至 终于 D.却 并且 还 而且 然而
2.第一段中说“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因为周秦时代可能只有原始的独木船。
B.这是因为周秦时代的船要比南宋时代的船简陋得多。 C.这句话说明在周秦时代一般的人很难穿过三峡。
D.这句话是说明在当时要穿过三峡简直是异想天开,完全不切实际。
3.第二段中说:“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的全程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这里的“精神负担”具体指什么?请指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自己可能会像其他人一样再一次失败。 B.穿越三峡可能要以付出生命作为代价。 C.如果失败自己就不能流芳百世,永垂青史。
D.各种各样的舆论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 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巴船下峡图》,人们可以想象第一个过三峡的人穿越三峡的时候是多么的惊心动魄。
B.作者写《巴船下峡图》用的是描写的手法,主要目的是突出南宋时代比周秦时代条件好得多。
C.第二段中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对不是第一个。”这里的两个“第一个”的内涵是相同的。
D.这两段的思路是由物质到精神,第一段强调客观条件的简陋,第二段突出主观上的拼搏,两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5.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复习指导:
游记、刘征、想象、联想、具有开拓精神 同步练习:
一、1.kuí、zhì、qī、bì、yàng、gāo、tuán、yì、chè、suì、líng、ní、shì、sù、mǐn 2.A 3.C 4.B 5.C 6.B 7.A
二、1. B 2. D 3. C 4.A 5. 写出物质条件的简陋和舆论的压力,突出第一个过三峡的人的胆识和气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