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责任和作用
近些年来,有些高校的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在生态环境建设责任意识有待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并且不时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有乱倒饭菜,不关灯、水龙头,没有用完的本子就随便扔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不爱惜公物,甚至破坏公共设施。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有乱扔烟头、废电池,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废弃物。浪费自然资源有攀比消费,花钱大手大脚,摆谱显阔。节日、生日贺卡满天飞。尽管大学生有如此缺点但不可否认大学生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就是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强,容易接受并自觉遵守生态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影响面大,易于传播生态建设;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高,可以广泛开展文明劝导工作。
一、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强,容易接受并自觉遵守生态建设
大学生正处于接受知识和世界观形成阶段,不仅容易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而且能影响并形成他们正确的、符合时代特征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因此,在当今生态危机开始显现的时候,从课堂教育到亲身感受(环境的变化);从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到哥本哈根会议迎来“低碳时代”;从马尔代夫在海底召开内阁会议,到《2012》灾难片。这些无不教育影响着大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培养并增强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生态建设规范,形成道德自律,成为自觉遵守生态建设制度的模范群体,还能对社会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影响面大,易于传播生态建设
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学生从事着广泛的
社会实践活动,影响面大,可以起到传播生态建设,传播生态文明的作用。同学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平时以社团的形式走向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暑期以社会实践小分队的形式深入到社会以及广大农村、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民情。另外还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走向社会,开展专项调查、社会实习等。由此充分发挥这自己的作用,传播生态建设意识、倡导生态建设公德。
三、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高,可以广泛开展文明劝导工作
当今时代,社会需要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因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比较注重社会实践锻炼,相当部分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了各种勤工俭学和社会兼职,以此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参与社会文明劝导就是一种很好的社会实践锻炼,可以考验大学生在各类不同人群面前的应变能力,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样,通过大学生们细致的、耐心的、声情并茂的劝导工作,社会大众的生态意思必然会有所提高,生态建设公德自律会加强。
当然,教育和劝导还需要相应的舆论相配合,以及以有效的管理、严明的纪律为后盾。只要多管齐下,全社会共同关心,营造有力社会氛围,市民的生态建设意识必将大大提高,道德自律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通过这些优势大学生要想切实发挥出自己的责任和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明确大力培育生态环境文明意识,提高生态环境文明素质的重要意义。培育生态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反思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其教训是深刻的:在取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因此,大力培育生态环境意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培育生态环境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生态环境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基础。近年来,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缺失。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对同学进行系统的生态环境教育。只有使同学懂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提高生态文明的素质。
利用节日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每年有许多节日与环境有关,如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的世界水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利用这些节日对同学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环境问题受到全人类的关注,人人应关心。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在新形势下培育生态环境文明意识,必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对同学要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华丽,进行适度消费。要积极引导鼓励同学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要引导同学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同学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学校环境,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世界,关心整个宇宙。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绿色”公民。做到以上几点后我们就可以树立生态环境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生态环境道德意识、生态环境科技与经济意识等。
生态环境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目前,人类面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壤荒漠化、大气污染、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十大生态环境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国
每年经济损失达265亿元。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在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中,人类起主导作用,负主要责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破坏生态环境就是自取灭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可持续发展意识。发展不仅限于增长,持续更不是停顿。持续有赖于发展,发展才能持续。传统发展战略是以谋取国民生产总值或工农业总产值高速增长为目标,片面实施高积累和高投资,是一种高物耗和高能耗的经济,从而带来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经济效益低,使发展本身难以持久等一系列弊端,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认为要采取新的途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三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生态环境道德意识。生态环境道德作为人类可持续生活的道德,是一种新的世界道德。它认为不仅要对人类讲道德,而且要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种道德原则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且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地球自然有其内在价值。地球不是人类的财产,而是一个有机共同体,是生命的单元。地球不属于我们人类,相反,我们人类属于地球。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都在一个家园中。生态环境道德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用爱护自然的活动取代征服自然的行为;用人类保护自然的自觉调节来取代自然本身的自发调节;用人类对自然的义务感来偿还人对自然的占有和利用。生态道德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一旦进入实践发挥作用,就会导致人类经济生活发生许多重大变化。生态环境道德,是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道德要求,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新举措,标志着新时代人类的道德进步。
生态环境科技与经济意识。人类要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减少废异物排放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要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
“生态化”,强调整体性思维,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认识和对待。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使整个科学技术沿着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绿色技术进行清洁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达到提高经济效率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