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2届远志学校第三次模考语文试卷 答案

2022-02-11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岳阳县远志学校2012届第三次模考语文参考答案

1.B [A.供(gàng)、分(fèn)、安步当车(dàng) \\;C.葩(pā)、挑(tiǎo);D.旎(nǐ)、菁(jīng)。]

2 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B项中成语“量入为出”使用不恰当,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量入为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入”和“出”是指“收入”和“支出”,不是“在家”和“出门”。其他几项成语使用都是恰当的,A项“探囊取物”意思是“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C项“异曲同工”的意思是“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D项“出人意表”意思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3.D(“杂志、书籍”不能并列。)

4.答案:B(A项涵盖不全面;C项不合文意,“网络红人”是指受网络世界追捧而走红的人;D项扩大了范围,文段中只写了人们对“鹰爸”的“议论”)】 5.D(端:事物的开端,这里指诗集的开头。)

6.C(都为介词,用;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B项介词,根据/于:介词,比;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 7. A

8.①忧世感时的情感常常显于言辞之外;②社会中美刺讽谏传统不再保留。(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9.(1)于是诽谤的案件开始出现,自那以后,诗歌创作的“风雅”美刺传统就一扫而光。(评分点:狱:案件;兴,出现;道,风尚、传统)

(2)郑先生对我说起照玄上人写诗,(诗风)雄俊峭拔,近代以擅长写诗而出名的人,没有人超越他。(评分点:为诗,作诗;诗、名,名词作动词;莫之先,宾语前置)

(3)那些怀抱奇特本领而不被重用一直到死的人物,已经消失不少了。(评分点:材,本领;遇,被重用,泯死,消失,死的意思)

【参考译文】

我刚刚来杭州的时候,向杭州的郑希道先生寻求杭州(真正)的读书人,郑先生对我说起照玄上人写诗,诗风雄俊峭拔。近代以擅长写诗而出名的人,没有人超越他。我一向知道郑先生善于鉴赏人物并且说话不过头,(于是)我心中常想到照玄上人。等我向杭州人访求照玄上人的事迹,却没有说照玄上人擅长写诗的人,我私下里想到这件事情很奇怪。等我迁居到白下岭的时候,而照玄上人就在万松岭担任寿宁寺住持,从此我开始全面观览他写的诗,他的诗作气势浩瀚,犹如奔涛,结构森严,宛如武库,风格峭拔,如同苍松栖居悬崖,凛然不可攀爬一般,而忧世感时的感情却常常于言辞之外显现。哎呀!这就是照玄上人不能凭诗作闻名于杭州的人的原因啊。

诗歌是为什么而作呢?感情从内心涌动,就要流露在言语中,《国风》和二《雅》列于“六经”之中,赞美讽刺劝谏,没有不对世风教化偶裨益的。因此以前的君王用它来考察风俗的变化,体察治理的得失,来了解不得志而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的情感。(从诗歌的社会功能看)他们难道只称为“辞章”吗?后世太师这一官职废止,于是那些谄谀献媚之人,全都用诗来助长阿谀逢迎的风气,所以溢美的诗作多了,而讽刺的诗作少了。这种风气流传到了宋朝,于是诽谤的案件开始出现,自那以后,诗歌创作的风雅美刺传统就一扫而光,毫无遗留了。如今天下没有听说有禁止言论的律令,可是人们目见耳闻的陋习并未改变,

第 1 页 共 3 页

所以写诗者没有不把写哦咏风月、把弄花鸟的诗当作写诗的正道,他们效仿达官贵人却不向古人学习,以众人的标准来判定诗作的好坏而不去辨别他们到底是玉还是石,糊里糊涂,吵吵闹闹,此唱彼和,互相依附,相与结党,转而又互相诋毁攻讦,可是诗的美刺讽谏传统却没有人能够知道了。既然这样,照玄上人不以诗被当今之人称道不也是很应该的吗?

唉!有伯乐然后才能识别千里马,有匠石然后才能识别梧桐树和蝽树这样的好木材,可是从古到今匠石又能有几个呢?那些怀抱奇特本领而不被重用的人物,已经消失不少了。我既推崇照玄上人的诗作,而又悲叹人们不知道郑先生就是当今的伯乐、匠石,所以写了这篇序放在诗集的开头。

10.答案:上阕。(1)一二句写别时:“一曲”句,写楼上别筵情景,奠定了离别哀伤的基调,宴席将散,一曲离歌令人愁肠欲断,不忍离别;(2)“津桥”句,借人已上船、船已起航,写不得不别的无奈,使惜别的气氛更为浓厚。(3)三四句写别后:“江心”句从行人的角度写来,“带”与“重”,借行者的主观感觉,表现离别的沉重与不舍。“楼上”句从送行者的角度来写,从对方着笔,借风吹粉泪,渲染离情,将别情的抒发推上了高峰。三四句句各写一方,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4分)

下阕。(1)以乐景衬哀情,草碧柳黄,以美好的春景,反衬离别的忧伤。(2)化无形为有形(或运用通感的手法),“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3)巧设比喻(或衬托),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伤别之情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4分)。 11,天涯霜雪霁寒宵 石破天惊逗秋雨 侵晓窥檐语

幽赏未已 开琼筵以坐花

12. B 张冠李戴。原文是“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艳惊了上海滩”的不是《云南映象》,而是《藏谜》)

13.D 答非所问。(“福气”应指杨丽萍在做《藏谜》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而不是别人评价)

14.【答案】:(5分)(1)用她的语言来说明她对舞蹈的认识和理解,她说:“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我们跳的是生命。”(2)她对舞蹈追求的执着。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从《雀之灵》《两棵树》,到《云南映象》,再到《藏谜》,不断进行开拓和创新。(3)对艺术极为严谨,在做《藏谜》的过程中,事无巨细,她都全力而为。(4)对名利极为淡泊。从未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舞蹈;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满分)

15.【答案】: ①“初恋”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回忆,也是“我”仰望的“童话”的内容;②对“初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生命中最纯洁最无价的部分”的呼唤;③为后文写仰望生命中最纯洁的部分做了铺垫。

[解析]:回答作用题,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思考作答。内容上注意准确归纳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情感,形式上主要从前后照应、铺垫等方面来思考。

16.【答案】:因为树时刻都保持着自然的本色,而我们人类,在年轻的时候尚能拥有纯洁的性灵,保持自然的品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多地接受世俗的同化,在所谓成熟和成功中,渐渐抛弃了初始的纯真和美好,成为了社会的而非自然的人。所以在文中发出“我们人类远没有这样美好”的深沉感慨。

[解析]:从文本看,作者的感慨建立在人与槐树的比较上,建立在“成熟着和成功着”的人与青春时代的人的本性的比较上,建立在将槐树人性化的基础上,人在成熟的过程中失去了最初的纯真与美好,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

第 2 页 共 3 页

17.【答案】:槐树将几十年始终不渝坚守的姿态凝聚成为一种最可贵的精神,向人们昭示出生命的应有色彩,给人以生命的感召和灵魂的洗礼。

[解析]:该句是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句子。上文中作者为槐树几十年坚守的清香所感染,对照自己的“成熟着和成功着”的经历表达出槐树“为我洗心,为我招魂”的心声;下文中,作者把槐树视为“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结合这些信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即可对整个句子作出正确的理解。

18.【答案】:如今的槐树已长成苍老的参天大树;槐树对生命的坚守涤荡着“我”内心的污浊,让“我”重新审视生命;从槐树身上,“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和生命应有的伟大与崇高。因此,“我”对槐树充满了敬意。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从“槐哥”到“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由实到虚的思维过程。第8、9、10自然段是回答本题的关键语段,准确地把握住其中的相关信息,就能写出内容全面的答案。

19.(1)第一位垂钓者启示:莫让贪欲蒙蔽了我们的眼睛。(2分)短文中的第一位垂钓者视野偏蔽,被物欲蒙蔽了眼睛,很功利地把星星当做金子来收获,垂钓的最终结果只会是一无所获。(4分)生活中也总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眼睛里只有财富、名利等满足一己贪欲的东西,把这些当作衡量人生收获与幸福与否的最高标准,完全迷失甚至沉沦于欲望的迷宫中,最终让人生幸福的星星从身边溜走,(4分)因此,我们只有拒绝贪欲,才能真正收获人生的星星。(2分)

(2)第二位垂钓者启示:拒绝功利,做真实的自我。(2分)短文中的第二位垂钓者“在雨水留下的泥水洼里垂钓”,显然钓不到鱼,但因他心中不存功利之念,却最终在充满星星的流水网里,收获了人生永恒的幸福的星光。(4分)生活中大凡像第二位垂钓者一样的真正“淡泊”之人,皆能将名利置之度外,心态平和,操守清廉,他们对自己人生的信仰不懈追求,对名利淡然处之,最终达到了人生更高的精神境界。(4分)因此,生活中我们少一点功利,多一点真实与平和,我们将收获永恒的幸福的星星。(观点和表述意思对即可)

20.第一段文字表达了一个人要想立志于追求真知,不要把物欲追求放在第一位;第二段文字则表达了要追寻真知,需要自信的精神。(4分)两则文字共同体现了追求真知过程中的精神准备。(2分)贪图物欲享受则会使人懈怠懒惰,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缺乏自信则会使人轻易言弃,不能坚持到底。(4分)作为21世纪的青年,更应将高度自信与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起来。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2分) 21作文【提示】

可以写实,也可以比喻引申;可以写个人,也可以写群体、民族。 ① 开启一扇窗,意味着看到美好。

② 从狭小的空间里拓展视野,便会感受美好。 ③ 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应该走出去拥抱它。

④ 走出封闭狭窄的空间,就意味着走向开阔美丽的世界。 ⑤ 打开心扉,走出封闭的自我,就能拥有美丽人生。 ⑥ 从封闭走向开放,就能拥有美好世界。

第 3 页 共 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