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才定位图》研究

2021-07-23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三才定位图》研究

《三才定位图》是宋代一幅重要的大型道教绘画,它在继承以往传统的基础上整合出一种新宇宙论,在三清天之上加上虚皇天,将万物本原归诸虚皇天中的天真九皇之气,并将当时新出现的政治神学最高神昊天玉皇上帝作为玉京天主尊。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该图是张商英参悟数十年、融合三教思想建构的一套天地新秩序。本文从思想背景、宇宙论、图像解读、绘画风格及服饰四个方面对《三才定位图》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艺术水平等进行了分析。

张商英 宇宙论 道教绘画 服饰

作者:张鲁君,1977年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韩吉绍,1980年生,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副教授。

《正统道藏》收录有一幅大型道教绘画《三才定位图》,该图作者是北宋大臣、与佛道皆有深厚交涉的张商英。此图虽然是道经刻本,且有部分残缺,但由于刻版水平较高,仍然较好地保留了绘画的原貌,其绘制之精美、内容之丰富、意味之悠长,实是研究宋代道教绘画以及士大夫佛道融合思想的珍贵图像资料。但这样一幅重要的道教绘画作品,长期以来很少有研究者注意,《道藏提要》与《道藏通考》对该图介绍都很简单,均未涉及其性质及内涵。吴羽《考论》是目前所见唯一一篇专论,对图像的创作年代、神仙谱系的理论来源及其在道教艺术史上的地位等三个问题作了初步讨论。本文拟从思想背景、宇宙论、图像解读、绘画风格及服饰等四个方面对该图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艺术水平等进行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思想背景

《三才定位图》,题“通奉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九百户食实封九百户张商英进”。张商英,字天觉,号无尽居士,蜀州新津人,《宋史》卷351有传。张商英精神信仰情况比较复杂。宋代时儒释道三教融合趋势加强,很多士大夫浸淫三教,张商英就是一个典型。他早年时即与道教有深厚渊源,据宋道谦《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记载,他十九岁应举入京时,竟然穿着一件黄道服:“凌晨,净室以待。至晚,见一穷措大著黄道服,乃无尽也。”另据《宋史》卷351,张商英辟知南川县后,同样著道士服:“章悖经制夔夷,狎侮郡县吏,无敢与共语。部使者念独商英足抗之,檄至夔。悖询人才,使者以商英告,即呼入同食。商英著道士服,长揖就坐。悖肆意大言,商英随机折之,落落出其上。悖大喜,延为上客。”有研究指出,张商英一生从事了大量道教活动,如与道门交游,修斋建醮,多次任祠禄官,且有多种道教著作存世,其中《三才定位图》与《金?斋投简仪》载于《正统道藏》。此外,他还有很多与道教有关的诗文,甚至曾经参与撰修《万寿道藏》。

相比道教活动,张商英与佛教的关系更为紧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与佛教交游甚广,交游对象不仅包括禅宗各门派的许多禅师,还有净土宗、律宗等佛教高僧,见于记载的共有五十多位。第二,张商英与佛教高僧交游不是表面交往,他长期浸淫于禅学,努力体悟,其境界已经达到很高的层次,时人甚至称其“相公禅”。第三,张商英一生佛教著述甚丰,如《楞严经注》、《清净海眼经注》、《续清凉传》二卷、《护法论》一卷、《妙法莲华经合论》七卷、《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一卷、《颂古》等。不仅如此,针对北宋时期佛教的颓废趋势,张商英也做了大量具体工作,积极从事佛教护法活动,成为当时著名的大护法居士。

由上可见,张商英与儒佛道三教均有极深的关系。但是,他对三教的地位如何看待呢?张商英虽然一生为官,但他对儒教的不足很清楚,常称赞佛道二教的优点。对于佛教他曾说:“僧者,佛祖所自出也,有苦行者,有密行者,各人有三昧,随分守常德,孜孜于戒

律,念念在定慧。能舍人之所难舍,能行人之所不能行,外富贵若浮云,视色声如谷响,求道则期大悟而后已,惠物则念众生而不忘。”对于道教则认为:“静室焚兰,齿扣鼓鸣。整肃冠褐,临目注诚。谛存三气,映照兆身。诵持万过,反覆发明。无为经肆,无为说铃。子有志乎?将利人乎?人获其利,可以具愧。”当然,张商英对三教的态度有一个变化过程,在中年时对佛教禅宗一度非常痴迷,佛教几乎主导了他的生活,晚年时好佛亦重道,尤其趋向三教融合。然而,他的三教融合是站在哪一教的立场上来进行的呢?有论者认为:“现实社会生活中,他未能免俗,尤其是作为士大夫的这个根深蒂固的身份,决定了他三教思想中儒家的实际主导性地位。当然,佛教的地位也相当重要,而道教,只能忝陪末座了。”这种看法值得斟酌。张商英的三教融合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至晚年时方才成熟,他逝世前几年完成的《护法论》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其中有几段文字很能表现他对三教关系的看法:

余尝爱本朝王文康公著《大同论》,谓儒、道、释之教,沿浅至深,犹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诚确论也。……余谓:群生失真迷性,弃本逐末者,病也;三教之语以驱其惑者,药也。……儒者使之求为君子者,治皮肤之疾也。道书使之日损、损之又损者,治血脉之疾也;释氏直指本根、不存枝叶者,治骨髓之疾也;……三教之书,各以其道善世砺俗,犹鼎足之不可缺一也。若依孔子行事,为名教君子;依老子行事,为清虚善人,不失人天可也。若日尽灭诸累,纯其清净本然之道,则吾不敢闻命矣。

“儒、道、释之教,沿浅至深”,这句话说出了张商英的思想倾向。他尽管无法脱离世俗社会,但并不意味着他在精神上最为崇尚儒家。事实上,张商英一方面在世俗社会的层面上强调三教鼎立,另一方面又在思想层面上将佛教置于道儒二教之上。前者的表现就是他在浸淫道释二教的同时又难脱离世俗之累,后者则体现在儒释、道释融合上。儒释融合方面,张商英在肯定儒教仁义忠信的基础上,鼓吹孔子最终的追求是佛教,在思想境界上将佛教置于儒教之上。《护法论》开头便说: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以仁义忠信为道耶,则孔子固有仁义忠信矣;以长生久视为道耶,则曰“夕死可矣”,是果求闻何道哉?岂非大觉慈尊识心见性无上菩提之道也?不然,则列子何以谓“孔子曰:‘丘闻西方有大圣人,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列子学孔子者也,而遽述此说,信不诬矣。

而道释融合方面,张商英晚年作品《三才定位图》是一个代表,他借鉴佛教思想重建了一套道教宇宙论,透露出在哲学上将佛教置于道教之先的倾向。张商英在大观四年(1110)十二月将这幅画进献给宋徽宗的时候,强调说这是他数十年潜心研思的结果,愿得巨石刊刻,垂之永久。《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29云:

十二月戊戌,宰相张商英言:“臣少也贱,刻苦力学,穷天地之所以终始,三光之所以运行,五行之所以消长,人神之所以隐显,潜心研思垂四十年,而后著成《三才定位图》。今绘为巨轴上进,如有可采,愿得巨石刊刻,垂之永久。”从之。

由上可见,张商英晚年的三教融合思想无论在佛教还是道教著作中都是一致的。

二、宇宙论

根据张商英的奏言可知,《三才定位图》最初是以卷轴的形式进献给宋徽宗的。《考论》(以下简称《考论》)认为,刊刻在巨石上的图像可能以分层的方式排列,每一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