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职业教育学是关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以(职业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揭示职业教育现象中存在的规律),为职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我国实行( “先培训,后就业” )和( “劳动预备制度”),规定每一个公民就业前都要接受一定时间的职业教育。
3、教育领域中的规律有两种,一种是(特殊规律),又叫局部规律,它有其特定的作用范围和具体的实现条件。另一种是(一般规律),又叫基本规律,它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对全局发生影响的规律。
4、职业教育理论是关于职业教育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在人类研究职业教育现象过程中,它经历了一个从(思想萌芽)、(形成独立学科)到(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5、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6、西方奴隶社会出现了(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
7、黄炎培代表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8、MES是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 )的缩写,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际劳工组织)借鉴德国等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创立的职业教育理论。 二、选择题
1、职业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属于职业教育的(C) A. 特殊规律 B. 局部规律 C. 基本规律 D普通规律 2、不属于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是(A)
A. 学生学习立体图形 B.后进生转化 C.“双师型”教师 D.产学研结合 3、西方奴隶社会出现了斯巴达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侧重(B) A. 哲学和艺术 B. 体操和军事 C.宗教和商业 D农业和手工业 4、西方奴隶社会出现了雅典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侧重(D)。
A.骑士、体操、军事 B.文学、宗教、军事 C. 农业、手工业、服务业 D.哲学、艺术、商业教育 5、古代社会有关职业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主要通过(A.)形式进行
A. 家庭教育、学徒制教育 B.学校教育、官吏教育 C.社会教育、劳动教育 D.官学、私学
6、在《太阳城》一书中,主张将城市划分成7个区域,利用其中一个区域作为职业教育场所的哲学家、教育家是()
A. 康帕内拉(T﹒Campanella) B. 托马斯·莫尔(T﹒More) C. 贝蒂(W﹒Betty) D.夸美纽斯(Jan Amos Komensky)
7、《大教学论》一书的作者是(D)
A. 康帕内拉(T﹒Campanella) B. 托马斯·莫尔(T﹒More) C. 贝蒂(W﹒Betty) D.夸美纽斯(Jan Amos Komensky)
8、最早明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的教育家是(A.)
A.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B. 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 C.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 D. 德国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
1
9、劳作学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D.)
A. 约翰•杜威(John Dewey) B. 黄炎培 C. 陶行知 D. 乔治凯兴斯泰纳(Gerog Kerschensteiner) 10、教育名著《林哈德和葛笃德》的作者是(B) A. 凯兴斯泰纳 B. 裴斯泰洛齐 C. 康帕内拉 D. 杜威 三、概念题 1、职业教育学
职业教育学是关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以职业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揭示职业教育现象中存在的规律,为职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劳作学校运动
德国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倡导和推动的教育改革运动,在吸取欧洲“新教育”和美国“进步教育”思想的精神基础上,主张建立与“书本学校”相对的劳作学校,是一种既能学习掌握初步的生产知识和技术,又能使学生的“内心”培植出对劳动的价值观念,并且形成为国家服务思想的学校。 四、简答题
1、职业教育有哪些一般规律?
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有两条,一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职业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规律;二是职业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职业教育适应并促进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
2、劳作学校有哪些办学特点?
在学校培养目标方面,劳作学校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展儿童的全部精神生活,发展儿童的能力。
在教育方法方面,重视让学生在“亲身观察”、“亲身经验”中去获得知识。
在课程改革方面,把手工劳作教育看成一门科学,大量删减读、写、算、历史、地理、文学语言等科的知识,重视学生的手工劳动课和体育课。
3、职业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人们认识到有关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批判传统的以人文科学为主的教育,从改革旧教育入手,主张在学校中开设有关生产劳动的课程,进而发展成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少数学校进行了相关改革实验。这一阶段对职业教育问题的观察论述大多是经验描述,缺少理论分析和概括。研究多集中在如何改革旧教育、增加与生产劳动有关的课程、宣传劳动知识技能教育重要性等问题上,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研究成果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理想主义色彩浓厚。 4、职业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9世纪末期至二次大战是职业教育学的确立期,在这一阶段,伴随职业学校教育制度化,对职业教育现象的研究成为专门领域,其范围涉及职业教育体系、目的、内容、方法、人员、管理等方面,其认识从感性、经验层次上升为理性、本质层次,逐渐形成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受历史的局限,这一时期的研究对一些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论述尚需要进一步科学化,研究方法也需要多样化、现代化。 5、职业教育学的完善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世界各国出现兴办和研究职业教育热潮,出版了一批职业教育学研究成果,加强国际交流和借鉴,职业教育理论出现国际化趋势。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多种职业教育理论相互借鉴争鸣,学术空气逐渐浓厚。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过程中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劳动科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广泛采用实验、实证等研
2
究方法,结论科学性增强。 五、论述题
1、简述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
在对职业教育涵义的理解上,杜威认为职业并不仅限于是一种谋生手段,反对纯粹出于“经济目的”和“实用利益”而进行的职业教育。
在教学方面,杜威反对以获取和积累知识为目的的职业教育,认为这样做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经验,限制了他们的主动活动,对思维的发展起破坏作用。杜威主张“从做中学”,认为应教学生去“做”,而不是去“学”。
在课程设置上,杜威主张职业教育要和普通教育融合,给学生提供广泛的科学知识。职业学校的课程编定要兼顾知识同实践的结合,自然科学的设置要服务于职业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职后就业能力、艺术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良好的公民品德的发展等多方面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简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关于职业教育的目的黄炎培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黄炎培认为,办职业教育机构的基本方针是社会化和科学化。 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黄炎培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关于职业教育道德理论。黄炎培主张敬业乐群,劳工神圣。
关于职业指导工作,黄炎培提出职业指导的中心是适应“社会分工”和“人类个性”需要。 六、运用题
1、有人说,不学习职业教育学照样能在职业学校当好老师,照样能办好职业学校,请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2、查找资料,了解当前职业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第二章 职业教育概念的演变
一、概念题
1.教育是一切有目的培养人活动的总称。教育是以一定社会为背景,以传递人类知识和经验为手段,以培养理想的人为目的,以直接影响人性的发展为方式,是人类有意识地进行自身素质生产、再生产的实践活动。一定的社会和阶级,总是通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知识和能力,成为本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
2.职业教育始终是教育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近代,对技术工人以集体形式进行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从教育中分化出来,并进入研究视野。
3.学校是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专门教育机构,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和主体。
4.家庭教育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的教育活动,一般是长辈对晚辈的教导、劝诫、管束等。 5.职业教育(vocation education)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6.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
7.人的发展,宏观上是人类的发展、演变与不断进步,微观上是个体身心的不断变化。
8.就业是指生产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组合,使有生产能力的劳动者成为从事某种生产或社会服务的劳动者,进入生产过程。换言之,就业实质上就是一个“人”与“职业” 的结合,通过职业教育可以进一步实现人与职业的
3
优化组合,提高劳动效益和生产率。
9.劳动预备制度是指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的一种制度。
10.就业准入制度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
11.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12.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二、填空题
1.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随着大机器生产的需要),逐步从普通教育中独立出来。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
3.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教)与(学)的活动,使人类得以保全、延续和发展。 4.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5.教育的个性化是指教育要符合(人的发展)需要。
6.教育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明确的(目的性)、很强的实践性,在阶级社会还有鲜明的(等级性)、阶级性。 7.教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习者)、教材(教育内容) 8.私学产生标志着教师从身份开始(独立化) 9.师范教育产生标志着教师工作开始(职业化)
10.教师资格制度的形成标志着教师职业不断走向(专业化); 11.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前必须先当学生标志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12.(终身)教育使得学生的年龄界限已不复存在
13.教育的形态通常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14.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实现求职者或从业者(职业理想)为目标。
15.1917年(黄炎培)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强烈指出教育不与(职业)沟通教育的问题所在、社会各行各业不能健康发展的问题所在。
16.通常说的四种类型的教育是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17.职业教育从纵向层次看,可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 18.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三种类型。
19.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教育基础的社会性)、(教育指向的职业性)、(教育性质的完成性)、(教育目标的生产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育发展的终身性)。
20.学校教育发展中不断分化,依次新出现的形式是(学在官府)、(私学)、(大学)、(职业学校)、(开放学校或广播电视大学)。
影响人的发展的四大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21.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有(经济)、(人口)、(教育)。
三、判断改错题
4
1.职业教育的独立发展丰富了教育的内容、方法、理论。(形式)
2.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化、自由化、社会化、终身化。(平民化) 3.教育活动的形成和发展来自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4.从人类进化的意义上说,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即人类自身素质的生产。(生产) 5.历史地看,教育具有不变性。(永恒性)
6.教育是人类发展进程中能够不断超越自己的重要活的因素,是人类发展必然的选择。(动力) 7.不断地塑造新人的活动正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区别。(有目的) 8.文化存续人类发展的经验,使人类得以不断发展(教育)
9.个体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影响和父母的养育,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人类不断的超越。(专门的培养). 10.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教育的角度以说人是不断成长的。(可以培养的)
11.教育的发展既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化、高移化,也引发了教育的分化,义务教育是教育在分化过程中自身为社会服务功能的扩大的必然结果。(职业教育)
12.面向成人的培训主要有:就业培训、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
13.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提升人力素质、开发潜在劳动力、促进劳动力资源转移等方面具有重要、直接的作用。(流动和转移)
14.人与教育的关系显现的一条发展规律是:教育日益从实用的“社会中心”行为,向实现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自由服务社会的方向迈进。(功利型)
15.用黄炎培先生的话说,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16.就业生涯的五个阶段:就业萌芽期、就业预备期、就业尝试期、就业稳定期、退休期。
四、简答题
1.从教育的角度简析人类发展的原因。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能够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传授活动。一方面,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断传递给下一代,使人类成果逐步地积累起来,走向更高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活动,把人类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由少数人掌握变为多数人掌握,使之普及和推广,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2.教育与文化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教育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往往与其它社会活动交织在一起,使得教育的性质变得复杂起来。文化活动也会对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把这些社会活动也当作是教育活动。教育与文化活动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其活动的目的、组织手段、活动方式及对象的属性有自身的特殊性,“育人”或“培养人”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它有专门的机构(学校)承担和专职人员(教师)负责,对以专门接受学习任务的人(主要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育和训练,或者说是按照人们当前的认识水平对“整体的人的造就”。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传承文明、积蓄力量、承先启后、面向未来的事业。换言之,教育是发展人性、不断塑造新人的活动。
3.从韩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念谈谈你对终身教育的看法。
高等教育开始大众化、普及化,工读交替、亦工亦学成为公民的主流教育取向。教育内容在不断推陈出新。与之相应,教育手段在不断进步,教育环境在不断改善,教育的影响不断扩大。教育已经不再是比较单一、相对封闭的社会活动,而逐步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4.简述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5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在人的成长中常常会打上深深的烙印,祖辈、父母的文化状况、职业背景、社会关系及其言传身教奠定了孩子价值观念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特点是遇事而教,随机性大,但针对性强;以道德、语言、行为、人际教育为主要内容,在儿童学龄前起着主要作用,即使到青少年时期也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古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功能十分强大,工业社会兴起后,特别是幼儿园出现后,家庭教育有所弱化;但现代社会由于家长对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教育更加重视,科学育儿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家庭学校、家长学校、母婴学校不断兴起,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在人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应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5.学校教育的优势?
学校作为近代以来主流的教育形态,是力求按照培养人的规律建设的,如专门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懂教育的教师,精心设计课程和教学计划,提供适宜的校园环境和校舍,用规范和评估加强管理等。由于学校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和划一性、学生发展潜能的未知性和人们对学校的高期望值之间的固有矛盾,人们对学校教育的批评一直不绝于耳,这也成为学校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的思想源泉和实现动力。
6.举例说明社会教育的表现形态。
社会教育是广泛存在的教育形态,在家庭和学校之外所受的影响都可视为社会教育,如社会的制度、文化、政策、法规、传统等。它在各种社会活动、宣传媒体的推动下能产生一定(有时是巨大)的教育影响。社会教育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古老,更具有普遍性、多样性、陶冶性。社会教育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各种教育力量经常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但社会教育的主流一般是健康的,特别在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
7.列举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类教育的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熟练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技术员等) 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工程师、学者、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社会工作者等)
8.简要描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办学定位与导向。 基础教育为升学做准备,升学导向兼顾就业
职业教育为就业、转业做准备,在职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就业与乐业导向
高等教育在中等教育基础上,培养高层次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和高层次工程建设人才,创新与创业导向 9.简要描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课程特点。
基础教育以基础性学科课程为导向,以理论教学为主,课程内容相对封闭。 职业教育以活动课程为导向;突出实践性教学,课程内容相对灵活。 高等教育以系统的学科课程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课程内容相对开放。 10.简要描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能力系统。 基础教育形成普通认知能力系统。
职业教育形成熟练的职业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系统。 高等教育形成高级认知与研发能力系统。
11谈谈对广义职业教育的理解。
职业教育有许多特点,但特点具有相对性,而且职业教育也不是完全孤立的,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范围内,在
6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也广泛地存在着职业教育的因素。如:对学生进行的职业陶冶、指导教育、社会实践锻炼,以及为了升学或就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时,虽然在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中实施,但其本质上仍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而且职业教育与其它两类教育呈交融的趋势。反过来,在职业教育中,也不是单纯的职业技能训练,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在发达国家随着义务教育的延长、教育的社会化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线开始模糊起来,职业教育普通化和普通教育职业化已经大行其道。所以,在中等教育阶段把普教与职教截然分开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职教与高教的关系更加密切,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等更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体。从理论上讲,凡是关系到人的谋生、就业、职业能力提高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均属于职业教育性质。但现在职业教育的主体仍然被确定为,基础教育之后分流出来的,大学(本科)程度以下为各行各业培养实用人才的教育部分。 12.如何理解黄炎培先生“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的观点。
职业教育不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职业教育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是教育面向社会的延伸,因为教育现实的目标总是要指向职业的。黄炎培先生概括为:“职业教育,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者也。” 换言之,教育只有在它培养了人们从事职业的能力时,才能获得充分的意义。 13.谈谈对职业教育基础社会性特点的认识。
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主要取决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和要求。社会性即来自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的特征,社会化则是通过教育使个体参与正常社会生活、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面向、走向市场,形成与就业市场息息相通的工作机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发展规模、办学形式、培养人才的周期、专业及课程设置、师资任用、教学组织安排等都要体现市场精神,不能闭门、凭经验办学。当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引导、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行为,努力做到社会化与人性化的统一。
14.谈谈对职业教育指向职业性特点的认识。
从“职业教育”字面上就能明了其特性,即是为某职业领域培养人才的教育。职业性本来是社会上“有确切工作范围”的表征,而不是现在人们习惯的“低端工作岗位”的代称。职业教育性质是:办学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具体,对学生实行定向的教育与训练,学生比较清楚自己未来的出路和工作。因此,不论职业学校还是职业培训机构普遍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都有紧密的联系,举世闻名的德国“双元制”和日本的企业培训就是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成功的典范。因为职业教育如果没有就业的归宿和企业的认可,势必难以维系,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并不是全部“引进”的,而是企业重新造就的。职业教育与企业是“天生的伙伴”,职业教育要把自己的教育行为转化为企业的需要,而企业则要主动与职业学校合作,源源不断地补充和提高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企业与职业学校以“职业”为纽带可以发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合作关系,在市场机制下形成职业学校与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新格局。
15.谈谈对职业教育性质完成性特点的认识
职业教育是一种相对完成性的教育,也就是说接受职业教育的人主要不是面向升学,而是为了就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实体直接与社会劳动力市场或与用人单位接轨。职业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受教育(培训)者能就业,或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教育就告一段落,也就完成了它的工作目标。当然,这种完成性是相对的,主要是与普通教育相比而言的。提出职业教育的完成性并不意味着受过职业教育的人就不可能再升学或深造,虽然职业学校一般没有培养学生升学的硬性任务,但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各种渠道上大学的现象还
7
广泛存在,职业学校也在千方百计为学生升学创造条件。但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重心仍在中等教育阶段。
16.谈谈对职业教学内容实用性特点的认识。
职业教育教学主要的价值取向不是学生的理论水平,也不是学历文凭,而是一种能满足某一职业或工作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换言之,就是所学知识有用、管用、够用,学生具备“会做事的能力”。所以,教学工作要围绕如何培养实际职业能力,按需施教。教学的重点是进行关于生产设备、材料、工具、工艺流程、加工方法等方面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且要进一步懂得应用的条件、对象、过程、方法、手段以及对效果的检测,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对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要讲求“少而精”,不追求太多的知识储备,重视与未来工作相衔接。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里进行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顺利地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由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从目标到内容具有鲜明的实用性,所以从事职业教育的理想的师资条件是: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和高超的职业技能。
17.谈谈对职业教育发展终身性特点的认识。
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给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对科技的开发和应用水平大大提高,知识、技术有效时间缩短,新的职业能力的再训练变的更为必需,“终身教育制度”在各国教育改革中被确立起来。古人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就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思想,但作为教育制度只是近几十年的事。终身教育把人一生的发展与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教育不仅是人成长、生存的手段,也是使社会和人性不断完善的手段。终身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案,也成为一种社会方案,教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和人从生到死的各个发展阶段。其中,职业生涯是人生最有生命意义的贡献阶段,而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职业的就是不断改善职业生活,不断调整劳动力与社会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成人教育的核心是职业继续教育,它必然随着整个教育系统的终身化而与人们的职业过程相始终,也必将在教育终身化的潮流中日臻完善。 18.简述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为物质生产准备了人力条件,经济发展又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就业岗位,并不断向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二者相互推动,形成良性循环,共同作用于社会的进步。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密切性和直接互动性,职业教育的结构与发展水平要与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水平保持同步,太超前或太滞后都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19.简述职业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政治也具有深刻的联系。政治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各方面有序、和谐的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大量产业大军的场所,他们的政治立场、观念,道德水准,专业能力,就业状况将会对社会形成巨大的影响。成功的职业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相反,不切实际盲目发展也可能会为社会安定埋下隐患。所以,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全面育人的功能,绝不能把职业教育简化为一个技能训练场。
20.简述职业教育如何培植职业文化。
但在传统意义上,有文化的人往往是远离职业及其教育的,中国“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不仅束缚了文化的多元发展,也抑制了职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一种观念化的东西负面影响极为深刻。毕竟,现代的职业教育已经有了一个大力发展的社会环境,职业教育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以积极的姿态培育行业、职业文化,学
8
习企业文化,构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铸就学生具有时代感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 21.简述职业教育的政治功能。
政治的含义复杂且广泛。在国际性的组织里,政治是维护全人类利益的力量;在一个国家里,它维护本国家的利益;作为一个执政党,它又在维护本党及其所代表民众的利益,等等。在和平年代,政治集中体现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与此相应地,加强法制建设,实现民主管理,不断改革与创新,保持国内外环境的稳定等。政治与职业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大力发展”方针的指引下,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结构和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形成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主动为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大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对受教育者劳动能力和思想意识的再生产、再塑造,从而也达到了为政治服务的目的。国家把职业教育提到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加以重视,这本身就是对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和政治意义最好的诠释。 22.简述人的发展的教育观。
一个人的存在具有两重型,他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把一个自然的人培养成为社会公民,履行社会义务,担负社会责任,为社会做贡献,这是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把一个人的才智充分引发出来,培养成一个有道德、有专长、有能力的杰出人才同样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前者是人的社会性,也即个体的共性;后者是个体独特的个性。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一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二是与此同时实现个体的个性化。
五、论述题
1.论述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
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大机器生产带来了现代工业文明,也使得职业教育走上历史的舞台,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职业教育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在推动了以工业经济为基础各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职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撑
当我们享受着现代灿烂的物质文明,惊叹于人类巧夺天工的作品时,我们常常能联想到它们的创造者,特别是那些直接制作的能工巧匠,甚至他们受过何种的教育。职业教育就是这样,它能够把一个自然的劳动力培养成一个专门的劳动能手,把一个普通的学生改变成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把一个无技能的劳动者训练成熟练的技术工人。从生产的角度看,经济界希望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现代社会人人都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必须经过职业教育或培训,乃至高等教育。即使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中等阶段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也是二分天下,德国、奥地利等“双元制”国家中职比例高达70%以上,国际经合组织(OECD)29个成员国1996年统计,高中阶段的学生职业教育仍占主流,普职平均比例为47:53。职业教育对本国经济的贡献率则更高、更稳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教育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全民劳动素质,有利于为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二)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人力资本被认为是一种投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的形式。所以,增加人力资本诸如:教育、保健等,有助于提高人的生产能力、管理能力、流动能力,向自己向往的方向发展。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被广泛接受,教育也有原来的消费事业,逐步被看成一种产业。美国学者对比分析了1929年和1957年经济增长情况,计算出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即教育投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部分的33%。日本学
9
者比较1930年和1955年的经济情况,此结论为25%。尽管这些数据有一定争议,但“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的论断是可以肯定的。我国近年来的“普通高中热”、“高校扩招热”、“民办教育热”对此可做注解。
当然,职业教育是周期短、显效快的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收入状况成为职业教育兴旺与否的晴雨表。职业教育只有成为大众认可的就业机会最多、投入收回最快,也就是最实惠的教育时,接受职业教育才会成为多数年青人主动的选择。
(三)职业教育通过应用和传播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的直接目标就是把科技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劳动能力,应用到现实的生产活动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生产科学技术,而是如何应用科学技术,并迅速地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无庸置疑的,但科学技术通常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是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则是把第一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终极的生产力的必要的中介环节,推动经济的加速发展。
职业教育在传播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也发挥积极的作用,能提高了传播的有效性、示范性,而且能够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由于科技发展的冲击,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不断追求高素质劳动力,建立高绩效劳动力结构。职业教育面对科技的进步,应适时调适与变革培养目标和服务功能,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接受更进一步教育和训练的学习能力。 2.谈谈你对“教育先行”的理解。
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描述了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出教育先行的现象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大特征。“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发展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这种倾向首先大胆地和成功地出现在诸如日本、苏联和美国这些国家。许多别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几年中,不顾由此带来的沉重牺牲和一切困难,也选择了这条道路”。 此后许多发展中国家把发展教育作为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灵丹妙药,纷纷增加教育投资,其中以高等教育发展最快。但这些国家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世界重大教育问题》(法国,让•托马斯所撰)指出:教育的迅速进步并没有使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倒是持有文凭的青年中间失业和就业不足现象猖獗。取得文凭的青年,拒绝农业工作,涌向城市,寻找他们认为比较“现代”的职业,但是经济并不能为他们创造足够数量的职位。有人把这一教育膨胀现象称之为“世界性教育危机”,表现为:教育成本和开支上涨,学生数量激增,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失业问题严重。到了80年代,许多国家又吸取教训,普遍减低公共教育经费,同样也挫伤了教育的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但是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观点是正确的。在社会发展中教育如何更有作为,积极促进社会的发展是问题的关键。“教育先行”应该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但是在那些方面先行,先行到何种程度,如何先行等问题必须做具体分析。发展中国家不顾国力,盲目发展教育,结果落得个“为别人做嫁衣裳”的后果,这方面的教训我们应该记取。
对“教育先行”我们应采取的态度:一是教育是培养人的、面向未来的事业,在教育观念上一定要有前瞻性;二是教育发展要考虑教育发展的综合平衡、协调发展,根据经济发展态势可以适度超前发展;三是教育先行的重点要明确,在我国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应该优先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教育重心必须下移,与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会因教育投资不合理而造成浪费;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投资办
10
学,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运用市场调节机制,促进教育整体发展。 3.从历史地角度论述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人总是某个社会形态下的人,人性的改变、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总体上是一致的。即使“上帝”也是人类创造的“超人”,本质上仍是人性的反映;“乌托邦”、“大同世界”是过去人们的向往的社会,但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后人。建国前,我国有许多爱国的学者大声疾呼“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但是最终还是他们融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才建立了新中国。国家的发展、强盛离不开科技和教育,但是科教并不是兴国的全部,国家的发展是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教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教育及其人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人向什么方向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是由具体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割据、下移,文化教育流落民间,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汉以降中央集权,思想统一,开始独尊儒术,绵延一千多年;进入20世纪,西方先进的文明——民主和科学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各类人才大量涌现,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没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就不可能有人的相应的发展。当然,同处一个时代的人由于所处地位不同、活动不同,发展也不平衡,但不管什么人都是历史的人、有其局限性,不要苛求古人,不要塑造“神人”,也没有所谓的“完人”,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培养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4.论述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人的发展的第一前提是人的肉体组织的存在,有生理的基础才能有心理活动。人的身体是由上一代通过遗传产生的,遗传使得新生一代获得与上一代基本相同的生理素质,有了这个基础,人才有了发展的可能性。人来自父体或母体的遗传可能性各有800万种,所以人与人相同的可能性极小。但就遗传素质而言,遗传之间又是基本相同的,教育中不要夸大人与人在先天方面的差别,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遗传对人发展的影响将会减弱,而后天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将不断增强;客观因素的影响将会减弱,主观因素的作用将不断增强。而人的心理活动、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后天的环境(含家庭)、学校教育、同伴群体、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这为教育发挥其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在人成长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环境的认识和利用。好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并非因果关系。因为许多逆境成材者,恰恰把逆境变为自励的动力,做出了超常的业绩。因此,环境的作用只有和人的理性、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一致起来,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强调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一切外在的因素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还取决于人的自觉性,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认清条件,充分发挥现有条件的作用,加上个体的努力,就会取得最优的发展效果。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有明确的目标、专业人员、系统的课程、健康的环境,其对象是处于成长中的学生。这样就决定了学校的应该也能够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发挥主要的导向作用。但是,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生年龄小的时候所起作用大,教育导向包括教会学生认识自己、懂得规范、学会做人、认识社会、学会共处、学会做事、热爱学习、学会发展、学会选择,等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独立性、自主性增强,学校的导向作用逐渐减弱,这不是学校教育的悲哀,相反是学校的教育功绩。因为“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导是为了最后的不导”,这是教育的辩证法。人成年后,各方面变得成熟起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但也不断会有学习要求。成人教育同样有导向问题,学习的要求本身也是导向,但教育导向更多是集中到一些学术、科研、工作等专业方面。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学校教育平均要占到人生的1/4—1/5,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对人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学校教育
11
发挥主导作用也是有条件的,一是所实施的教育是正确的、进步的、切合实际的,二是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需求及其身心发展规律。
5.职业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
在人类的劳动出现分化后,有的人开始长期甚至终身从事谋一类或某一种工作,这些同类的工作便形成了职业。职业是人类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通过分工和合作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必然要求,职业的划分也构成了社会基本的结构及其管理系统。随着社会发展职业分工更加精细,职业成为一个庞大而相互关联的复杂的体系,社会成为职业的社会。进入社会,也就从事了一个职业。所以,获得一个职业、拥有一份工作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到了近代社会以后,社会分工与科技、教育发展关系更加紧密,社会职业的科技含量迅速提高,一个没有受过一定教育或专门训练的人,很难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具有鲜明职业性质的工作。职业教育作为培养职业专门人才的教育,大大促进了个体职业的社会化和个体身份的职业化。试想同龄人,有的还在大学读书、有的或赋闲在家,而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可能已经成为所学职业技术方面的行家里手。
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针对社会职业发展需要,能够快速作出反应,引导人面向实际,以职业为依托,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发展。因为接受职业教育也就意味着受教育者即将走向社会,成为某个职业群体的一员,担负起社会的责任,成为受社会承认和尊重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职业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社会职业发展为导向,沿着职业感知、职业选择、职业定向、职业训练的顺序展开,不断激发他们的求职、立业欲望,提高其职业意识,陶冶其敬业品质,发展其职业能力,锻炼其勤业精神,最终形成其乐业理想。
6.职业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的个性化?
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是一个人发展的两个维度。社会化不足的人是幼稚的,而缺乏个性的人往往是平庸的。社会化就是要很好地溶入所处的时代,对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了解,就不会有适合的社会定位;而定位不准,则如履蜀道。个性化就是借助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一个对自己“长”、“短”不清、没有科学认识的人,其发展的才能、优势可能在不经意中湮没、丢失,铸成人生的遗憾。素质教育呼唤的正是教育对儿童、青少年个性的发现、尊重和因势利导,解放在应试指挥棒下的对个性的“剪割”。由于教育的失当泯灭的人类智力资源是无法估量的,望之兴叹,又感无能为力,权且归罪于传统的惯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可见,“知”难,“行”更难。
职业教育本应该是个体实现职业理想、发展个性的另一条重要渠道。事实上,许多情形下职业教育只是普通教育分流、淘汰后的无奈选择。这一点在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东方国家表现尤为突出。我们必须承认现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许多是普通教育竞争中的失利者,他们对文字符号缺乏兴趣,对课堂教学和书本缺乏耐心,但他们并不是学习的失败者,只能说是现行学习模式的“不适应者”。学习是多方面的,职业教育必须用新的、更加全面的学习观,重新认识和引导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改变僵化的教学方式,提供张扬个性的空气,找回学习的自信。职业教育要积极贯彻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思想,学习方式的改变会使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重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如何使学生成材使职业教育最为关切的问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实施一种反映个性、培养个性的教育,要把职业特点与学生的兴趣、特长结合起来,以发展个性为前提,培育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进而提高他们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愿望,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职业教育是满足人的个性发展的一条宽阔的道路,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和学生对此要充满信心。
12
7.谈谈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的意义。
在现实社会中待业、失业、就业不充分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减少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现象,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和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战略措施。 首先,职业教育的性质属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促进学生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就业率、就业稳定率是衡量职业教育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定单”职业教育,企业把人才培养纳入自身的发展计划之中,职业学校也可以依托企业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形成合理的“产学链”,促进了职业教育的优化发展,职业学校培训的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变得可能。
其次,职业教育是专业技术教育,而且与社会职业领域相对应,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社会定位准确,有利于就业,也有利于在就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在相关职业领域内快速转移,而且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如果进行创业也有一定的专业优势,起步较快,熟悉组织经营、生产,并吸纳他人就业。
再次,职业教育办学以社会需要为转移,按需施教,学用一致,人职匹配,培养的人才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可以直接顶岗工作,实现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无缝过渡”,减少就业后二次培训带来新的人力成本。 职业教育的显著的功能是把普通劳动力培养成为具有特定职业能力的专门劳动力,把非技术的劳动力培训成为技术型的劳动力,把笨拙的劳动力训练成为熟练、高效率的劳动力。因此,职业教育能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再就业。
第三章
一、 概念题
半工半读制度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工厂劳动制度,即部分时间接受教育和学习,部分时间从事生产劳动,体现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二、填空题
职业教育是社会分工和(技术进步)的产物,始终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工业革命)的结果。
当人类懂得有意识地向下一代传递这些经验的时候,人类的(教育)便产生了。
原始社会教育的全部的目的几乎都是围绕(生存)活动展开的,原始社会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中国奴隶社会最著名的有关职业记载的著作是(《周礼·考工记》)。 古代社会主要的职业教育形式是(家传世袭)、(师徒相传)、(学徒制)。 中世纪行会的劳动者由(师傅)、(工匠)、(徒弟)三种身份的人组成。 (莫尔)的《乌托邦》认为职业教育是建立理想的必要组成部分。 (拉伯雷)的《巨人传》认为职业教育是建立理想的必要组成部分 156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工匠、徒弟)法。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学徒)制在机器工业的冲击下逐步衰落 1889年(英国)颁布了“技术教育法”。
1919年通过的阿斯蒂埃法被称为(法国)技术教育的宪章,标志着国家技术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俄国1868年由莫斯科帝国技术学校校长戴拉·保斯提出的(俄罗斯制)革新技术教育方法,奠定了现代职业技术教学方法的基础。
13
]
职业教育的发展
美国1862年和1890年先后两次颁布( 莫雷尔)法,通过“赠地”和拨款资助的方式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美国在(1917)年通过的《史密斯—休斯法案》正式确立了美国职业教育体系与制度。 我国最早的实业学堂是(1866)年福建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这是我国企业办学之始。
19世纪8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独立学堂,著名的列举三个(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水堂、上海电报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
我国实业教育从1902年7月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以后,才1903年学制教育史上又称为(《奏定学堂章程》)
《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癸卯学制)。
1917年5月6日(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政界知名人士42人在上海发起组织的(中华职业教育社)。
中华职业教育社出版刊物为(《教育与职业》)。
中华职业教育社曾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的口号。 1922年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教育史上又称为(壬戌学制)。 我国现代施行的“六、三、三、制”的基本学制体系始于(壬戌)学制。
1933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职业学校)法》,把职业学校分成初、高两级,并得附设各种职业补习班。 张之洞)完整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
20世纪初叶,(.张謇)提出“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教育观点。
1945年美国国会通过(退伍军人就业)法,既解决了战后军人大规模失业的问题,造就了几百万的专门人才,此举不仅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而且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归咎于美国的教育已经落后于苏联, 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注重国家急需科技人才的培养。
1971年教育署署长马兰开始积极推行(生计教育运动),试图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 美国综合中学通常分为(学术科、普通科、职业科)三个不同的发展方向。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即高中后的职业教育主要由(社区学院)承担。 英国制定的由低向高的五级国家专业资格证书标准英文简称(NVQ)。
1949年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953)年政务院决定把各类技工训练机构转变为积极发展为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的各类(技工学校),由劳动部进行综合管理。
(刘少奇)最早完整地提出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
1958年5月,刘少奇在天津视察工作时指示,提出试办(半工半读)学校,要实行新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 1958年5月27日,全国第一所厂办(半工半读)学校——天津国棉一厂(半工半读)学校开学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职业教育被诬为资产阶级“双轨制”教育的化身。 1978年,教育部将全国(技工学校)的综合管理工作划归国家劳动总局主管。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司于(1982)年成立。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方针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 (1986)年第一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14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批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于(1979)年成立。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发布,这是我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 香港特区职业教育主要由(职业训练局委员会)负责实施。 三、判断改错题
培养儿童是原始社会最迫切、最主要的任务。(劳动者) 职业源于社会劳动。(分工)
“传长不传幼,传子不传婿”反映的是古代师徒相传职业教育的写照。(家传世袭) 家传世袭是比师徒相传进步的一种教育形式。(师徒相传、家传世袭) 学徒制具有很强的行业垄断性。
在学徒制崩溃和职业学校尚未普遍发展之前,一些大企业内的职工培训也逐步发展起来。 在19世纪中叶以前,职业教育基本是私人和民间的事情,政府尚未给予积极的支持。
1912 1913年期间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令,汇总各学校章程,制定的学制称为壬戌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学制将实业学堂改称为实业学校和专门学校。
日本明治维新后在新兴的官办企业内积极开展职工培训,并成为日本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 日本1895年以《职业学校令》为标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职业学校系统。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也可称为双轨制。(企校合作制)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四、简答题
1.简述原始教育的非独立性特点。
在原始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生活经验,但原始人的经验毕竟有限,教育在群体活动中遇事而教、随机而教,生存能力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身带言传、模仿练习获得、积累。教育是原始人生存和生活的一部分,贯穿于其活动的全过程,但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原始教育具有全体性、无差异性、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等特点。
2.简述原始教育中生产技术教育的主要形态和重要意义。
原始社会虽然没有人为的差异,但是按男女和年龄在劳动分工上已有所区别,男子以渔猎、种植为主;妇女以采集、饲养为主;老人、小孩是辅助劳动力,也是主要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如果说原始社会自然形态的分工还够不成职业分工,但原始社会的传递生产技术的教育则是很显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生产技术教育。相传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伏羲氏发明网罟,教民佃渔畜牧;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耕,食用五谷,又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黄帝炼石为铜、造舟车、作宫室等。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中的智者、首领和“技术教育”大师。火的发明,石器、木器的使用,陶冶、金属制品的应用,耕种、捕猎、养殖等技术,在当时都是破天荒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技术的飞跃发展,所以生产技术教育乃是人类教育的本源。
3.简述日本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经验。
(1)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及时地通过立法来规范和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保证了职业教育政策的权威性和相对稳定性。
(2)政府和民间共同协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以实用为主的“各种学校”、“专修学校”以私立为多,但
15
政府在政策和财政方面都给予积极扶持。
(3)教育系统、劳动系统、企业内培训、社会公共机构职业训练等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形成完整的大职业教育系统,特别是日本企业内自主培训员工的传统,成为其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民间重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志。
(4)“产学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一是定时制高中、函授制高中与企业职业训练机构合作培养技术工人;二是大学与大企业在科研、人员交流等方面的普遍合作。
(5)职业学校、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专业设置多元化、综合化(压缩专业门类,创办跨层次、多学科的综合高中、选修制高中等),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提高随着科技和产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4.简述半工半读制度的意义。
半工半读既是劳动制度,又是教育制度,两者是结合的。从当前看,既能办学校,有希望普及教育,又能减轻国家的负担。从长远看,能够培养新的人,培养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5.简要总结中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
一是,经济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应该积极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即由被动的“需求驱动”向主动的“发展驱动”转变。
二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政府鼓励,关键是有政策支持,稳步提高要靠立法推动与保障。
三是,科学地预测社会需求,不断调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使之适应社会(特别是本地区、本部门)生产发展的需要,形成“产教”和“教产”的有效结合,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
四是,兴教基础的社会性、教育系统的开放性、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育人宗旨的全面性、满足需求的终身化,是现代职业教育应有的特点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论述题
1. 评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批判传统教育、洋化教育,探索适合中国国情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的主张,即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可概括为三句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从反对与民众生活无关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老八股”与“洋八股”入手,提出真正的教育必须从服务生活出发,应该是“供人生需要”,“达民之情、遂民之欲”,“解放人类”的教育。基于这种认识,他把学校从课堂、书本推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与自然、社会的改造,群众生活的需要联系起来,二者相互影响、促进,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对于教学方法他提出“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这是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种事,不是三件事”,“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他指出,“教学做合一”、“劳力与劳心结合”才能求得“真知。”
2.试述发展职业教育的价值。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背景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所采取的政策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是与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初等教育尚未普及、教育质量较低,社会和家庭对高等教育期望值高,反而普遍鄙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和水平偏低。当经济结构向工业化阶段转轨,产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转变,中等学校职业教育大量发展,政府和企业积极地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结构向高新科技层面推进,高科技含量和高经济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迫切需要大批有宽厚知识基础和掌
16
握高新技术的“知识工人”,职业教育开始从中等层次向高等教育水平延伸,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成为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表明:第一,随着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与消费者直接打交道,这些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表达、理解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比较宽厚的文化基础;第二,随着技术现代化水平的加快、生产品种的复杂化和个性化以及劳动市场不稳定性的增加,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宽专结合、快速适应和进一步吸收新知识、接受再教育的能力;第三,随着工作环境中信息量和各种交往的增加和组织管理的革新,对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社交和合作能力,以及相应的责任感、自主和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等提出更高、更普遍的要求。
3.谈谈对大职业教育的理解。
国际职教界对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一直有争论。有的国家称“职业技术教育”;有的国家叫“职业教育”;教科文组织自70年代以来一直使用“技术与职业教育”;国际劳工组织则使用“职业教育与培训”;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自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的概念。1999年第二次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首次采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概念。
上述概念的变化反映了职业教育思想的进步和发展:
(1)转变传统的、狭义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排斥的观念,确立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观念。教科文副总干事鲍维尔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
(2)职业教育应融入终身教育之中,应开展全民职业教育,必须更有效地与中等、高等及成人教育相结合。在终身学习与培训思想的指导下,要求主管职业教育的各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鼎力合作。职业教育应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建立起一种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关系,构建一个灵活的(模块课程、弹性学制、累积学分等)、开放的、自主的、满足学习者(职前、职后)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已经成为现代劳动力市场的一条基本规律。
(3)职业教育是有可观回报的“产业”。1999年第二次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提出的《建议书》指出:“政府和私营企业应把技术和职业教育看成是一种投资,而不是支出,是有可观回报的。这种回报包括工人的良好表现、生产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加强。”大会在涉及职业教育经费时强调:举办技术和职业教育各方都会受益,是一种有效和“有回报的投资”。“因此,技术和职业教育的经费应该最大限度地在政府、企业、社区和学员之间分摊。”职业教育的经费不再是来自一个渠道,而应是各方集资。
4.借鉴国外经验谈谈对消除鄙视职业教育的观点。
在我国,由于传统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君子不器”等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局限在工匠、商贾等下层社会人群中陈陈相因,自然不能登“圣贤”教育的大雅之堂”。旧中国屈指可数的实业教育也被人嘲讽为“失业教育”,现在有人戏称职业教育是“根雕艺术”。其实,职业教育本质是劳动教育、大众化教育、成材教育、就业教育,也是个性教育。本来,职业教育是任何从业者人人应该接受的教育,但在现实中人们普遍用狭隘的眼光歧视职业教育。由此想到,师范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佼佼者,从开始举办为对抗鄙视教师的陈腐观念就给予“专业助学金”等鼓励政策,但其它职业教育没有如此幸运。同属东方“学历本位”价值体系下的韩国,在发展职业教育中采取诸多有效措施扶植职业教育,如减低学费、免服兵役、开通升学渠道等对我们很有启示。总
17
之,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如果我们的政策和措施朝着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引导,“能力为本位”逐步成为社会用人的基本标准,人们自然会作出切合实际的、明智的选择。
第四章职业教育目的与制度
测试题
一、概念题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期望、规格及其质量等标准,通常指的是国家总的教育目的,即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某种职业活动的人。 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对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和标准。
教育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制度也称作教育体制,是指国家管理教育的行政组织系统、各种教育机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
义务教育是国家规定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必须接受一定年限教育的制度,是一种强迫教育,提供教育保障是政府、家长等的义务。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简称为“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为实现教育目的提供了组织制度保证。
双轨制是一种学制类型,它把教育严格地分成两类:一类是从家庭教育或贵族小学、文法中学、大学,走向学术和社会的高层;一类是国民小学、职业或技术学校,面向工商产业就业。
终身教育是指教育应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教育应当要使处于各年龄阶段的人们,能够在最适当的时期和场所,接受最适当的教育。
二、填空题
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旧学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终身教育)思潮的主要倡导者是法国的保罗·郎格朗。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的基本方针。
清末在《重订学堂章程折》中提出五项十字的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1912年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其时发表《关于教育方针之意见》,系统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 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是制定职业教育目的的出发点。 学制主要类型有(双轨制)、(单轨制)、(混合制)。
在专门教育中,学校的类型可分(专业型、技术型、技能型)三类。 三、判断改错题
教育的现代化推动了教育的制度化。
学习型社会的提出标志着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被完全接受,尤其是电视也积极参与知识传播,打破了学校对教育的垄断。(大众传媒)
网络、教育技术使自由的学习已经成为可能,促进现有的教育制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18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并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培养“四有”人才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有文化)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制定职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社会和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四、简答题
简述对于职业教育目的意义的认识。
社会兴办职业教育,反映出社会对从业者的素质有了一定的要求。职业教育目的是职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努力方向,是制定其教育规划、编制课程、开展教育活动、评价教育效果的价值尺度,是教育教学改革,确定未来发展方向的基本指南。有了明确的职业教育目的,职业教育事业才能减少震荡和摆动,不断朝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互协调的境界发展。职业教育目的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性质、办学方向和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特色,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都必须遵守的准则。
谈谈职业教育目的社会的制约性。
社会的制约性是职业教育目的一个重要的属性。职业教育目的要集中反映一定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领域的主导需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适应性,又具有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和适度的前瞻性,为当前的经济建设及适应社会的持续发展服务提供人才保证。
改革和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策,社会改革必然要牵涉到职业教育改革,而改革总是对现状的不断修正,是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行动,其中包含着对新目标的向往,更多地体现“人本”思想,并对可预见的、变化了的环境中新人形象进行设计,这必然反映到职业教育目的之中。
列举南京政府1933年3月公布《职业学校规程》规定:初、高级职业学校实施训练的主要内容。 ①锻炼强健身体;②陶冶公民道德;③养成劳动习惯;④充实职业知识;⑤增进职业道德;⑥启发创业精神。”
列举 1958年9月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的 “六个并举”。
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以上这些方面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刘少奇同志对半工半读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半工半读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科学知识、有技术、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新型劳动者。我们的目标应该培养到能当干部、当技术员、当工程师的水平,但是也要当工人、农民。
简述《职业教育法》中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规定。
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19
简述职业教育目的的要点。
第一,关于“劳动者”与“建设者”。职业教育主要定位于为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型的熟练劳动者,但素质教育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技术”只是职业教育的载体,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现代职业教育活的灵魂。
第二,关于“接班人”。职业教育是培养产业大军的主体,担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造就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实用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接班人的观念及其政治责任必须强化。
第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对教育所要培训人的素质的基本规定,而劳动技术教育更具有其综合的价值。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劳动技术教育更为社会化、系统化的发展。
总之,我们所培养的人要身心两健、个性丰满,做生活的强者,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简要评述“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虽然社会制约性是制定职业教育目的的主要方面,但是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推行“社会本位论”必然压抑或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该理论主张教育从社会需要出发,培养符合国家需要和社会准则的公民,教育的价值要以教育产生的社会效益来衡量。德国社会学家白尔格门甚至说,教育除了培养每个人为社会而生活,为社会做贡献之外,不能有别种目的。众所周知,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利益的代表,在有职业分工、有阶级的社会里,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之间存在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其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在重视尊重人的个性、崇尚民主的现代社会里,“社会本位论”虽然有倡导教育要主动为社会服务之功,但终因偏执一端受到各种责难。
说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水平职业能力的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技术人才和劳动者。就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共性方面而言,至少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具有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操;具有钻研、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2)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行为习惯;具备辨别善恶美丑、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直接从事某职业领域熟练的操作技能;懂得现代生产系统和企业管理的常识,具备胜任一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提高意志品质,特别是养成自觉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懂得有助于职业劳动方面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具有牢固的职业安全意识和一定自我保健、保护能力;具有积极的心态,重视心理健康。
简述职业学校如何面向社会、联系实际办学?
职业学校是专门培养社会各行各业实用人才的场所,职业学校与社会现实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职业学校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扎根于社会实际的土壤之中。依靠社会办学,办学服务于社会是职业学校一贯的宗旨。紧密联系实际,从社会需要中来,到社会现实中去,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
20
简述职业学校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全面育人?
作为学校,育人是它们的共同点。学校要以学生为中心,瞄准社会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科学引导其发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优质、适宜的教育服务为立足点。职业学校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使之协调发展,把因材施教落实到职业指导、专业选择、课程选修等具体工作之中,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简述职业学校如何以教学为主,突出技能训练?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在某职业、工种或一定生产技术岗位上会做实际工作的熟练劳动者。“做”,熟练地去做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特征。所以,职业学校在遵循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中心这一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中心,加强技能训练,使学生学会工作;以职业发展为目标,学会适应、创新。通过对人力资源有效的开发,迅速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 简述职业学校如何实现教劳结合、服务生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核心,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有许多偏差:①以劳动代教育、以生产代教学等现象;②照搬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培训模式,搞纯消耗训练,虽然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全面提高,但脱离生产,对于还不富裕的我国来说,是一种“盛名”背后的浪费;③学与用脱节,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机制,企业追求近切、稳定的经济效益与服务教学往往发生矛盾,这也是个世界难题。教学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我们曾经积累一些好的经验,在新形势下如何由政府统筹,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形成优势互补的综合职业教育体,是需要积极探索的课题。 谈谈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发展观。
社会发展的步伐呈加速趋势,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倡导生计教育,要求学校培养的人不再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而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够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人。职业教育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作为职业学校毕竟属于规范的职业基础教育,对适应与发展的关系,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专业设置口径宽与窄的关系,职业能力专精与多能的关系,以及人才培养周期与效益的关系等,需要认真研究,适时调整,科学确定。
对职业教育目的的基本看法。
在教育面临的诸多关系中,人的发展是根本,社会需要及其发展趋势是教育选择的方向;教育目的宏观上要瞄准社会需求,微观上要体现以人(学生)为本。职业教育尽管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但是在基础教育广泛普及的现代社会,公德、人文、科技修养是一切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职业教育要置于终身教育的框架内,为学生全人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把握好适应与超越、就业与发展、实用与创新、理论与技能、道德与能力、社会化与个性化等关系之间的尺度,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品质和活力。职业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而不是满足经济需要的工具。概括起来说,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的价值;二是,提高职业能力,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服务社会;三是,尊重人并发展其个性,加强现代人的道德品质等素质的修养;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才能;五是,形成敬业、乐业的学习与工作作风;六是,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教育制度的基本特点。
一是对学校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层次的客观制约性,如义务教育制度实施的时间与年限;二是新旧教育制度之间的继承性,教育制度总是在传承、借鉴与革新中向前推进,但事实证明,全盘否定或照搬的教育制度难以持久;三是教育制度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四是教育制度具有历史性、创新性,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而且会与时俱进地调整、更新,如我国的高等自学考试制度就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重大
21
的教育制度创新。
简述学制把学程分层设置的科学性。
一是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利于教育由低到高逐步普及;二是为学生不断选择提供了机会,适应其个性发展的需要;三是便于实现某一阶段的培养目标,快出人才;四是有助于校际之间竞争与借鉴,形成多样化的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
简述我国近代以来学制三段、三类的基本框架。
近代中国,在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下,松散的封建教育体系逐步向“制度化教育”演变。我国的现代学制始于清末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施)和1904年的“癸卯学制”。该学制已经把学校教育规划为: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和大学堂三段,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三类,而且对实业学堂规定尤为全面,有初等、中等、高等实业学堂及其专攻科,还有实业教员讲习所。之后,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的“壬戌学制”几经修改,在称谓上改为实业学校、职业学校等,现行学制的结构也大体如此。
简述我国普通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
(1)初等职业学校教育。初等职业学校主要在一些九年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边远地区、农村,有初等职业学校、职教中心训练班,比较正规的是有的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五、四分段,普通初中采取3+1模式,初中普通教育3年结束后,第4年主要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训练,为就业做准备。
(2)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主体和重点,主要的职业学校类型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或职业中专、职业教育中心、技工学校或技术学校等,《职业教育法》中统称为中等职业学校。习惯上,教育部门主管的中专、职业高中等称为职业技术学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的技工学校、技术学校称为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主要面向初中招生,学制一般2-4年,以3年居多。在面向市场的办学过程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打破原来的分工(如,中专培养技术员、技校培养技术工人),开始趋同。
(3)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末得到大力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里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平分秋色。高职高专院校属于大专层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或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高、技校,俗称“三校生”)毕业生,学制2-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还可以通过“专生本”考试(普通教育由地方组织、成人教育由国家统一组织)进一步取得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专生本”学制全日制通常为2年,部分时间制为3年。
普通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或高职学院,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收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既有专科层次,学制3年;也有本科层次,学制4年,直接提升了高职培养人才的学历层次。有的高校还有职业教育研究方向的职业教育硕士点和博士点。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成立,近年来有的改称为科技师范学院、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等,是专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本科高校,这类院校的办学特色是职业性和师范性的结合。招生对象有两类:一是高中毕业学生,学制4年,二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制4-5年。目前,开始探索培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硕士研究生。
22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学制的特点与发展对策
(1)教育结构趋于合理。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中等教育结构经过近二十年的调整,开始趋于合理。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普教与职教的比例基本持平(2002年普职招生比57:43),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现行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等教育中普通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比例也大体相当。就我国的产业技术结构而言,高层次的,即自动化程度高的技术结构仍是少量的,中层次的即机械化的技术结构逐步占主导地位;而在广大的农村,为数更多的是半机械化的低层次工场手工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国民经济技术结构将呈宝塔型,相应的职业教育的结构也要适应这种状况。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立和发展各种就业训练中心,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办学方针。
(2)重视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强调职业教育通识课程的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发展与选择的空间。在初中试行3+1学制,实质上是把一年的职业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之中,为准备就业或升入职业中学的学生打下一定职业基础,从而提高了初中校的办学效益,尽管在追求升学这种无形的动力驱使下,许多学校未把一年的职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但在制度的规定上是科学的,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的中专、技校、职高三类职业学校面向社会需求,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办学特色为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实用的专门人才,同时更加重视文化和职业基础学习,为学生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很快,但规模的扩大与教学条件的滞后,制约了高职教育质量的稳定与提高,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使其切实为本地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3)职业教育开始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国际竞争,学会生存成为现代人面临的主题。在以职业为支撑的现实社会里,职业教育已逐渐成为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已经成为人们自觉的选择。广泛地说,任何教育都具有(或蕴含)一定的职业教育因素,人的一生都贯穿着职业教育。在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中,有必要的职业感知性教育,让儿童初步了解职业和劳动世界,能够把学习与未来的职业理想联系起来;进入中等教育阶段,通过劳动技术课或专门进行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教育,熟悉某些职业领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之后,每个人的发展与职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种成人的教育与培训活动无不打上职业的印记。一个人生活的历程本身就是一个“工读交替”的发展过程,社会越现代化,这一特点就越明显地反映出来,而且由自发形态进入国家积极给予引导的制度层面。
(4)成人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结合、渗透,形成职业教育网络。由科技的进步培育出的知识经济,把学习变成了一种社会行为,每个人必须经常地、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获得职业,进而巩固和发展职业地位的成人教育因此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方面,为确保就业或上岗人员的素质,2000年国家颁行了就业准入制度,“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就业制度全面推开,以及在职人员技术更新、提高,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都为成人教育的制度的普遍实施增添了活力。另一方面,科技的日新月异,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带动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并逐步提高了成人教育的基础平台,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等职业或专业硕士也成为继续教育的热点,特别是高等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实现了高等教育高度的“自由化”、大众化,成人教育得到了最广泛的参与,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职业学校、民办学校、各种培训中心等教育机构通过自主或联合办学都加盟到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中来,开始形成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努力开发人力资源,学用紧密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并呈现出纵向不断发展,横向广泛联合,相互渗透,不断完善的网络化成人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终身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23
进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以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及影响,学校教育存在的诸如教育空间的封闭性、教育时限的阶段性、教育内容的滞后性、教育对象的局限性等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学校教育制度受到质疑,曾经有人提出了废除现行学校制度的口号。但随着互联网与学习化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内涵提出了新的阐释,终身学习与教育的要求呼之欲出,顺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终身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无边界的开放式学习体系等概念相融合,奠定了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思想基础。世界各国从70年代起纷纷把建立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并通过立法等手段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社会化的教育制度和终身教育体系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标志。
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形势下,人们选择职业的自由度在扩大,由于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并投入应用,掌握新技术的人员与需要这种人员的岗位在不断地重新组合,一劳永逸的就业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职业世界的变化要求把职前技术教育与职后的继续教育纳入一个教育系统,冲破职前教育终结性的藩篱,为职业终身教育奠定必要的基础。为此,各国都相继出现了各种与成人教育互相渗透、联系、合作的职业继续教育机构,使职业教育与人的整个职业发展过程相伴随,并被纳入到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之中。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修订方案)》充分“考虑了当前必须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提出对职业和技术教育认识的新观点。
(1)是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2)是在某一职业领域就业准备的手段;(3)是继续教育的一个方面。”这一文件还建议各国“制订一些改进技术和职业教育结构的政策,不要脱离以终身教育为指导原则的广泛的教育政策范围。”
五、论述题
评述黄炎培先生提出的体系化的职业教育目的。
第一,谋个性之发展;第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第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第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中心思想是:职业教育要给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道德品质和身体素质上以培养和教育。为此,职业教育要以发展个性为切入点,依次实现个人就业谋生(私的境界),为社会服务(公的境界),进而达增进社会生产能力发展(创新的境界)的目标。后来,黄炎培作了更精辟的概括:“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了达此目的,1926年黄炎培从实践中认识到孤立地办职业教育是办不好的,于是提出了“办职业学校,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这一“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方针后来又浓缩为“社会化”三个字,作为职业教育实施的方针。“中华职业教育社”历经几十年曲折的实践和认识,奠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目的理论研究的基础。
职业教育如何平衡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同时也是面向个体的,它是沟通个体发展和社会职业需要的桥梁。制定职业教育目的,既要考虑适应社会的客观需要,又要顾及适应个体的内在需要,要力求体现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完美结合。现在,职业指导已经在教育中广泛运用,职业指导的基本判断是:既有适合某种职业的人,也有适合某人的职业。职业指导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科学地认识并尊重人的个性特点,发展其内在潜能,在“为人择事”的职业定向和“为事择人”的人才选拔中找到最佳结合点,使得事遂人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社会需要和希望只有转化为个体内部积极能动的心理需要时,才能显示出社会需要的效能和教育过程的意义。
制定职业教育目的不要偏执于“社会本位论”一样,重视个体需要也不能矫枉过正,落入“个体本位论”
24
的窠臼。20世纪初“新教育”运动的倡导者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一度付诸实践,结果形成了教育的自由化,教育质量整体下降,受到世人的批评。
社会和个体现实的需要是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不断解决前人留给我们的问题,进一步开拓社会和人生发展的新领域。需要是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驱动力,但是现实需要也是在不停的变化之中,现实需要具有相对稳定与不断变动的两重性。职业教育在制定目的时,一定要处理好社会与个体需要的关系,要在社会和个体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充实、调整、变革教育目的,培养出真正适宜于个体发展、适合于社会需要、实用于职业要求的合格劳动者。
制定职业教育目的,应该体现社会与个体、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动态统一。教育目的具有继承性、现实性的特点,又具有开拓性、未来性的特征。这是教育规律和培养人才长周期性所决定的。在各类教育中,相对而言,职业教育周期较短,它以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培养实用人才而受到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目的可以朝令夕改,唯现实需要是从。职业教育必须根据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及其可能的素质要求加以调整、规划,现实需要与未来的发展总是连贯的、相关的,职业教育目的只有在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之间取得一致,才能促进社会、个体和职业教育事业共同发展。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产业结构向“知识集约型”发展,职业教育也正日益朝着高移化、普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个人的人文科技素养和职业技能素养并重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目的基本要求,好的人格更是职业成功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要注意保持人才培养的严肃与规范,即培养目标和教育、培训行为的一致性,避免“市场”驱使下的随意性。
总之,职业教育在满足社会和个人的现实需要过程中,必须积极预测社会和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谋求人才培养与适用的合理周期,提高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职业教育目的要求我们在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中达成完美的结合,构造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理想形象,作为职业教育活动的最佳追求。
分析比较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高专教育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中高等职业教育既有类型上的相通,也有层次上的差异,只有置于一个体系之中才能更好地发展。
综述学制的意义。
25
学制是随着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国家对教育干预和管理而不断完善起来的。到了近代,一些先进的国家都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本国的学制,大大加强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规范了办学行为,理顺了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由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级别)的学校构成的一个完整教育体系的现代学制,日益体现出其重大的教育和社会的意义。 (1) 国家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行总体设计
教育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这正是现代教育制度产生和不断完善的强大推动力。教育生产人力资本,满足了现代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这种趋势日益明显,关乎国家经济繁荣和政治传承的教育,政府通过建立、健全教育制度加以干预,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综合平衡,积极发展。如国家建立义务教育制度,强制性地对一定年龄组的人群实施免费教育,旨在生产初级通用性人力资本,提高全民素质。
(2)统一标准,体现平等
学制对各种学校的层次和类型等规格作出明确规定,同一层次、同一类别的学校都具有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且对学校的组织、课程、入学条件、招生对象、毕业学历等基本标准都有所规定,明确了各种学校在国家学校系统中的位置以及与其它学校的关系,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规范和管理。而且国家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保障所有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教育机会的均等。
(3) 形成通畅的运行机制
教育的发达,一方面表现为学校层次的增多;另一方面表现为学校类型的增加。所以,现代学制结构一般是由纵横两个系统构成。从纵向上看,划分为若干学段,通常为四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段之间上下相承,彼此衔接。学段内部也是由低级向中级再向高级递进,这种阶段分明、层次清楚的纵向系统构成了学制的重要方面,反映了教育的连续发展性、相对完整性、相对独立性及其体系完整性。当然,上下相承在同一系统内部是通畅的;跨系统、类别的纵向衔接才使得学制复杂化,也逐步完善化。从横向上看,近一二百年来随着教育功能的分化、扩大,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从普通教育中不断分化并发展起来,使教育类型变得丰富起来,各类教育与普通教育既有联系,又各有特点。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相互连接、贯通、交叉、合作,使学校教育系统成为有机整体。
学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也是一个国家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工结构的缩影,是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需要的映射。合理的学制系统能够降低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本,多出人才。但僵化的学制使学校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连续的系统,成为人才选拔的制度,造成事实的教育的不平等和教育投资的低效。但无论如何,学制一旦确定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它是学校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最基本的依据。
结合职业教育,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认识。
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人们的社会关系出发,洞察了全面发展人与片面发展人的底蕴,把人类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由空想变成科学,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自从人类有了分工,人的片面发展就开始了。马克思指出:分工是“人力的巧妙运用”,因而是个人能力进化的动力,即使个人职业专门化,因此“分工对创造社会财富来说,是一个方便的、有用的手段”,但分工又“使每一单个人的能力退化”,即使个人片面发展。而大机器工业产生以后,又大大促进了分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主张一般地消灭分工。但是,使人终身束缚于一种职能(职业、工种或岗位)的固定的“旧的分工”,在大机器工业的社会,应当不断消灭。一方面适应职业、工种转换的
26
需要;另一方面把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需要同时也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是科学技术革新与革命推动下实现的,这必然使劳动职业不断发生变化,也必然导致劳动分工的不断变化,造成工人的大量流动和转业。大机器工业简化了劳动职能,使得旧分工被打破,劳动变换、职能更动和工人在不同生产部门和工种之间流动成为可能。在正常情况下,工人经过必要的技术教育和训练,可以自由转换职业或工种。可见,大工业生产客观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也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活动的产物,而人们的活动又受到社会实践条件的制约,“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提出远景意义上“全面发展的人”,是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的全面发展,“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个人能力(体力和智力)的多方面、充分的发展。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改造现代社会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关于马克思断定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这里指的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作为人们第一需要的“真正自由的劳动”,这种劳动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能力(体力和智力)的机会;而这里的教育,指的是真正民主和全面的教育,而不是旧的分工人为造成局限性的教育。
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分析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系统中一个大的门类,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仍然是主流趋势,其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1)职业教育的内涵不断扩大并自成体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教育发展变化并形成各种教育特定形态的决定因素,在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下,生产劳动并不要求劳动者必须经过特别的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只要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通过在手工作坊或劳动现场从事劳动即可完成。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生产方式已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如生产的工艺过程日益科技化、劳动组织日益制度化,机器和自动化生产逐渐代替手工劳动。现代生产的这些客观特性,要求工人都必须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现代技术知识和操作的基本技能,要求从事现代生产的劳动者必须由经验手艺型转化为科学知识型。现代生产劳动者的培养,单靠在生产过程中的自发学习和潜移默化显然是不可能的,必须有一个独立的教育过程。因此,生产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特定的教育形态提供了客观条件。
职业教育形态的演变过程显示出职业教育内涵变迁的规律,这种内涵的变迁是一种不断扩大的过程。现代职业教育已不再是一种技艺的简单传授方式,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内容逐渐科学化、理论化,呈现出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其层次多级化,呈现出向高层次延伸的趋势。在当代,职业教育已成为具有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相对独立系统。一方面,职业教育建立在基础教育基础之上,因此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总要与一定的基础教育相衔接。同时,随着人的职业发展的变化,受过一定职业教育的人也有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又要与高等教育交叉和衔接。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自成体系,其初、中、高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也要相互衔接与沟通。在如何衔接问题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指出,若干教育层次中属职业教育的入学标准,应是受完前一层次的教育或受完前一层次的一定教育加一定的职业经历,“表现出具有掌握本层次学习内容的能力。” (2)职业教育学制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从世界范围内看,中等职业教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但向两极发展。一是职业教
27
育与培训结合起来表现出更加适应社会急需的灵活、多样性,二是学习年限逐渐延长和水平向上延伸的趋势。
由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层次规格多,职业工种和专业门类多,学生来源渠道多,发展状态多姿多彩,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要破除僵化的办学模式,鼓励教育创新,通过改革教学管理办法。如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分段完成学业,通过学分累计等方法保证培养质量,真正协调好需、学、与用的关系,提高职业教育的价值。职业教育内部有初、中、高之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为经济落后,教育普及程度较低,职业教育一般在初中阶段或初中后进行,培养半熟练工人和初级、中级技术工人。而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主要在高中阶段或高中后进行,并呈现出向更高水平延伸的趋势。
职业教育学制的多样化和向高级阶段延伸的态势,适应了经济发展对各种规格人才的需要,有利于中等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满足了不同阶段学生升学与就业的需要。 (3)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并轨发展
传统教育制度的特点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分离,但近年来世界各国把教育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调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相互衔接。
建立多样化的中等教育结构。各国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使各类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学生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在普通学校加强职业教育,增设职业选修课;或在职业学校加强普通基础教育,延长学习年限,增加普通文化课;或进行综合中学试点,把普教、职教置于一校。在中学阶段,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程度正在随着教育的高移不断蔓延。
通过完善职业学校教育系统,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只要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学习年限和文化课达到普通高中的水平,就可以升入高等学校或进入专业对口的高等学校。德国也通过一定的文化补习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技术高中、中等专科学校与高等专科学校短期技术大学衔接与沟通,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向高层次发展的机会。我国各地也纷纷试行中职毕业生通过单独考试对口升入高职,以及不同类别教育相同课程的学分互认,建立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4)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交融,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
职业教育从劳动现场转入学校实施,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现在职业学校教育已形成完整的体系。由于职业学校教育学程连贯、知识内容在理论上有一致性、课程的顺序安排合乎教学法、知识的传授有系统性,因而有利于受教育者系统地掌握生产技术。但是,学校教育的不足是缺乏针对性,学生在学校习得的技能与生产岗位的技能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改革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国外教育界提出了职业教育应摆脱以学校为中心的观点,强调职业教育要与实际劳动现场紧密结合。
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培训制度已发展成现代的职业培训制度。以劳动现场为中心的职业培训针对特定工种和岗位,贴近职业实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在有远见的企业主已开始把对员工的培训当作一种生产性投资。但是,职业培训传授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因此,从职业培训的角度也呼唤与职业学校教育的结合。
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在实施过程中各有其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这两者的结合已成为现代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点。世界各国在重视发展职业学校教育的同时,十分重视各种职业培训,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产学合作,实现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的优势互补。
第五章 职业学校教师
一、填空题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工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
28
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1681)年拉萨尔在(法)国创立的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标志着师范教育的诞生。 3、(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下设师范院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4、(1979)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技工师范学院等四所学校,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学校。
5、我国《教师法》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6、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每一个教师对(社会)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7、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在教师如何对待(职业教育事业)、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对待(教师集体)、如何对待(自身)四个方面。
8、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从事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技巧、方法和能力。一般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教育和管理学生技能)四项技能。 9、教师书写规范汉字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用字规范);二是(书写规范)。
10、班会活动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主题性班会)、(活动性班会)、(知识性班会)、(教育性班会)、节日性班会及学生自己组织的班会六种形式。
11、我国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等七种。 二、选择题
1、下列人员中不属于教师的是(C)
A.指导学生实习的人员 B.高等学校中的学生辅导员 C.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D.学校学生处工作人员 2、在学生成长发展中教师起(A.)
A. 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 强制作用 D. 3、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团结同事 D.以身作则 4、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的教育家是(D)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杨雄
5、最早称教师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是(C)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加里宁 D.列宁 6、教师职业产生于(B)
A.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7、我国古代(B)把教师同天、地、君、亲并列在一起。 A.孔子 B. 荀子 C.孟子 D. 朱熹
8、教学过程中以知识教学为主,对教学内容理解不深入,常感觉教学内容简单,课堂教学时无话可说。这反映了教师发展中(A)的特点
A. 入门阶段 B. 探索阶段 C. 合格阶段 D. 优秀阶段
三、概念题 1、教师
29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工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师。 3、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具体说包括教师教育多元化、任职资格明确化、教育教学艺术化、专业活动自由化、劳动报酬合理化五个方面的涵义。 4、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其内容包括教师职业资格分类、教师职业资格条件、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认定以及罚则等。
四、简答题
1、“双师型”教师有何特殊要求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学校对教师的特殊要求,他们除具备符合《教师法》规定的一般要求外,还应满足一下要求:
1.具有一定操作能力
2.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具有本专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
4.具有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创业和科技推广能力 2、教师了解和研究学生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包括个体和集体两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的情况,主要包括:①学习情况,指各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及成绩变化趋势、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动力、学习方法等;②思想情况,指政治倾向、集体观念、成长经历、职业理想、人生追求、道德品质、崇拜人物等;③心理情况,指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状况等;④家庭情况,指家庭成员、经济收入、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等;⑤课余生活情况,指如何安排课余生活、交往范围、作息时间、生活习惯等;⑥身体健康情况。
了解学生集体情况主要包括:①学习风气;②舆论导向;③班干部;④班级后进成员;⑤集体兴趣爱好;⑥与其它班级的关系;⑦学生的一般身心特点;⑧存在的主要问题。 3、我国《教师法》中规定教师享有哪些权利?
(一)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教师在学生成长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0
答题要点: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教师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但他是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按照预定的教育目的和严密的计划,遵循科学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通过一定的组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影响和引导。因此,由教师直接进行的教育活动,在学生成长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谈谈你对教师职业优越性的认识
3、有人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有时体罚学生也是必要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4、谈谈你对“双师型”教师涵义的理解
对“双师型”教师涵义有不同认识和理解,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双证书”说,即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和其它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双职称”说,即取得教师职业的技术职称和其它职业的技术职称;三是“双素质”说,即要求具备胜任理论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素质;四是“多素质”说,即要求具备教育家、工程师和高级熟练工人等素质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上述观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不能用“双证书”或“双职称”等标准简单化,也不能用难以实现的标准神秘化。实际上“双师型”教师是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师。他们一般具有在专业生产一线工作经验,能够胜任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教学任务。
六、运用题
1、依据教师成长历程,设计自己的成长规划。
2、请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帮助新任班主任尽快了解班级情况 3、阅读下面文字,请你谈谈对教师仪表的看法
马卡连柯说:“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了当教师的资格了。最好还是请他到角落里,在那里去擦鼻涕,叫谁也不要看见他。”
4、与学生座谈,了解他们心目中优秀教师是什么样的。
第六章 职业学校学生
一、填空题
1、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至少有七种智力,分别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
2、我国学者认为思想道德品质由道德(认识)、(情感)、(行为)、(意志)四因素构成。
3、RET心理治疗理论认为,造成人情绪困扰的原因并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人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和评价。导致情绪困扰的理解和评价有三类,一是(自我中心),二是(以偏盖全),三是(夸大危害)。 4、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重点为(公民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两部分。
5、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就其结合点的性质来划分,有四种类型:(利益型)、(兴趣型)、(信仰型)、(相似型)。
6、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就班级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来划分,有三种类型:(亲班级型)、(偏离班级型)、(反班级型)。
7、学业不良学生是指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学生。
31
二、选择题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B. 马斯洛(A.H.Maslou) C. 班杜拉(A.Bandura) D.托马斯·里考纳(T.Lickona)
2、行为的获得是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观察榜样示范是形成行为的主渠道,这种德育理论观点属于(C)
A.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B.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 C. 社会学习德育理论 D.完善人格理论 3、完善人格理论认为德育工作应该(D)
A.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诚实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 B. 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绝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
C. 教育学生用理性代替非理性,改变学生认知方式,解除他们的情绪困扰。 D.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4、后进生,主要是指(B)比较落后的学生。
A.学习成绩 B.思想品德表现 C.身体发育 D.学校要求的各方面
三、概念题 1、德育
德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施加影响,培养所期望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等素质的教育过程,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2、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根据一定的章程组织起来的,由上级组织明确承认的群体。 3、后进生
所谓后进生,主要是指那些思想品德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
四、简答题
1、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特点确定的,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内容: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劳动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人生观教育、科学世界观教育、环境伦理教育等,其中道德教育是核心和主要内容。 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该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他们从道德认知——发展的方法论角度来研究道德教育问题,认为道德教育绝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道德的发展有赖于主客体之间、主体之间的活动、交往和互动。它反对那种将道德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的德育方法,主张道德教育以刺激儿童对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思维为基础,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道德认知尤其是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3、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实质上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德育领域的衍生和运用,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32
(A.H.Maslou)、罗杰斯(C.R.Rogers)等人。在自我实现、学生中心及其它心理学理论基础上,认为德育过程是师生之间通过无拘无束的对话而达到相互理解与交融的过程,教师不是把道德规则赐给或喂给学生,而只是扮演“促进者”的角色。教师应用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对学生的人格应给予充分的尊重,认真倾听、关心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和感受。改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诚实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工作成败的前提。应创造一种能使学生讲真话,表达真实内心世界的气氛,教师要积极倾听、耐心接受、移情理解。幼儿时期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对一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应为儿童成长创造一种安全的、和睦的生活环境,用尊重、信任的态度对待他们。
4、社会学习德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班杜拉(A.Bandura)等人,该理论认为,行为的获得是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观察榜样示范是形成行为的主渠道。认为①当观察和实际模仿操作联系起来时,示范的效果将进一步提高。②学习者看到榜样的某种行为受到惩罚或禁止后,学习者的相似的行为也受到了抑制。③学习者看到榜样示范后,有时并不立即模仿,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外部环境适合时,再出现模仿行为。 5、完善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20世纪80年代,完善人格德育理论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里考纳(T.Lickona)。
认为完善的人格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组成,三者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不能简单分割。里考纳在总结学校德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12种完善人格教育的途径。 6、RET心理治疗理论的主要观点
RET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艾理斯(A. Ellis)创造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Rational Emotive Therapy(合理情绪治疗论)的简称。艾理斯认为人是生物性与社会性对立统一的动物,人既有理性的行为也有非理性行为,造成人情绪困扰的原因并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人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和评价。导致情绪困扰的理解和评价有三类,一是自我中心,二是以偏盖全,三是夸大危害。提出了进行心理治疗的具体步骤。 7、学生道德品质形成有哪些规律
(一)道德品质形成的同时性 (二)道德品质形成的多端性 (三)道德品质形成的重复性 (四)道德品质形成的实践性 8、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注意事项
(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注意德育任务的层次性 (二)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注意德育方法的针对性 (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注意德育内容的职业性 (四)结合道德品质形成规律,注意德育效果的实效性 9、学生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一)思想管理包括:理想教育、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二)日常行为管理
(三)组织管理包括建立组织、制订规章和选拔干部三项内容。 (四)学习管理(五)技术推广管理 (六)生产劳动管理 五、论述题
1、职业学校教师应这样认识和看待学生
33
(一)职校学生是国家建设不可缺少的人才
(二)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职校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三)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 (四)学生需要受到尊重和重视
(五)职业学校学生是处在发展变化阶段,具有可塑性
2、你认为与普通学校相比,职业学校学生有何特点,如何根据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教育
1.存在自卑心理,渴望理解尊重,不能容忍他人的轻视2.学习自觉性两极分化 3.认识模式职业化4.理想现实化 六、运用题
1、案例:
王老师上课时,发现男生周某与女生韩某有对视现象,经过几次观察,发现这两个学生确有早恋现象。于是王老师决定先找男生周某谈谈,经过耐心的询问诱导,周某对此事“供认不讳”。王老师与他谈了早恋的危害,说明求学期间应以学习为主,应该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的交往等等,情辞恳切,期待殷殷,周某非常感激老师,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
可没过几天。周某发现班上所有同学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有的还对他指手划脚,个别调皮的甚至朝他喊:“哥们,了不起呀”周某气冲冲地去找王老师反映。刚到门口,就听到王老师正在和其他几位教师谈论此事。周某气愤地推开门,和王老师吵了起来。
从此,周某情绪低落,和其他同学渐渐地疏远,王老师几次找他谈话,他都置之不理。 问题:你怎样看待学生恋爱问题?如何评价王老师的做法? 2、分析某一后进学生的成因并探讨转化的方法 3、设计十种激发学生动机的方法
第七章 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
一、填空题
1、专业设置的按需设置原则是指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相应专业,为社会发展服务。
2、专业设置的稳中求活原则是指设置专业必须处理好(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社会需求稳定,需要人才数量较多,就业面宽广,培养难度大周期长的专业,应该追求(稳定),提高质量扩大影响,相反则应追求(灵活),适时调整满足需要。
3、课程一般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内容。
4、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是:(职业岗位分析);学生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编制课程文件)。
5、(课程目标)是课程所要实现的标准,它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6、关于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存在“社会本位论”和“学生本位论”的争论,前者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其价值取向,后者强调以(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为其价值取向。 二、选择题
1、职业学校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这反映了专业设置(B)的要求。
34
A. 按需设置原则 B. 宽口径原则 C. 特色性原则 D.稳中求活原则 2、职业学校要对社会未来人才需求进行预测,这反映了专业设置(D)的要求。 A. 按需设置原则 B. 特色性原则 C. 稳中求活原则 D.超前性原则 3、系统地表述课程教学内容的材料,被称作(D) A.教学计划 B.课程方案 C.课程标准 D.教材 三、概念题 1、课程
课程是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它主要回答“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然涉及“为什么教”、“怎样教”、“怎样学”等问题。 2、学科课程
也称为分科课程。是一种以人类各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类型。 3、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从学校培养目标出发,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组织由学生担任主角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就是课程。 4、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这是一种以生产问题、社会问题、生活问题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把重心放在个人与社会生存问题的设计上,强调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相关程度。基本思路是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中心,在此基础上,把多门学科知识及其技能围绕解决问题交织综合起来。 5、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传统称为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以纲要形式规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教学文件,是学校组织和实施教学工作、编写教材、统一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 四、简答题
1、专业与学科有何区别
专业是培养人才的类型或方向,学科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
1.学科与专业的构成不同
一般来说,一门独立的学科至少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二是有基本完整的理论体系。专业的构成主要有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中的人。
2.设置专业与划分学科的原则不同
学科的划分,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有相对稳定性。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来设置。
3.学科与专业追求的目标不同
学科发展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向社会提供科研成果。专业的核心是培养人才,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2、专业设置应遵循哪些原则
1.按需设置原则2.特色性原则3.宽口径原则4.超前性原则5.稳中求活原则6.技术难度原则 3、核心课程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第一,强调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通过组织积极的学习探究,获得改造社会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教材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第二,强调以学生的需要为教育基础,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同时也
35
强调这种需要不是学生个人的直接感受,而是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学生群体的共同要求。因此,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第三,主张围绕组织课程,重视教材的系统讲授,使学习内容具有相关性和综合性。然而这类课程的困难之处,在于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必须要深入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的焦点问题,结合教学要求编制课程,否则会使课程单元缺乏连续性。 4、职业教育课程有何特点?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强调技能教学的重要性;兼顾就业与发展的双重需要。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围绕当今就业、以后转岗和未来提高三个发展阶段所需的各种本领组织内容,具有实用性;实践性教学内容占较大比例;教学内容是一种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围绕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
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条件较苛刻,运行成本昂贵;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必须在统一标准基础上满足“用户”的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办出特色。 5、实施性课程方案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
(1)招生对象与学制;(2)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3)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
(4)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5)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按周分配);(6)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 6、实习教学计划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1)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职业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标准; (2)教学实习课题和生产实习安排; (3)教学实习各课题设施要求; (4)实习成绩评定标准和方法。
五、论述题
1、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应如何处理好社会需要与学生需要的关系
关于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存在“社会本位论”和“学生本位论”的争论,前者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其价值取向,后者强调以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为其价值取向。我们认为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不可偏执一词,追求极端,应同时追求两种价值取向。现代教育的本质属性既是人类文化和经验传递的载体,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是使人从自然属性提高到社会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并不矛盾,职业教育应兼顾两者的利益。
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职业学校办学中必须坚持素质教育思想,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它既体现了社会需求,又满足了个体发展需求。随着生产力水平和我国经济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两者完全融合并非只是一种理想。
2、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应如何处理好当前顶岗能力与发展后劲的关系
在学校有限时间内既要使学生形成顶岗能力,又要具有发展后劲,这是一对矛盾。有些学校认为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素质的养成教育,其教育效果往往不是立即就显现,为了满足企业要求毕业生有立即顶岗的能力,在学生入校后只注重岗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后劲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能力单一导致就业面窄,不能适应转业转岗和技术更新的需要。有些学校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师资、设备、资金等条件,又有过分加大文化、理论教学的倾向,把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那么,在课程设置中,如何科学合理配置,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职业针对性,又能提高综合能力,从而获得较宽的就业面呢?
现代社会是信息加速膨胀、知识迅速老化、就业竞争激烈、产品更新周期缩短、职业岗位变换频繁的社会,
36
就能力与知识结构而言,学校应以较大覆盖面为基础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来组织教学,强调专业知识面宽,能覆盖一个专业大类,技能达到一专多能。就技能训练而言,应该是在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指导下进行的,其训练过程,就是把所学理论转换成技能的过程。因此,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技能水平。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转变时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都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强,产业组织趋于现代化,产业岗位趋于综合化。体能起主导作用的岗位逐步向机械化、智能化转移。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覆盖面向宽的方向和综合方向发展,更注重学生适应性和发展后劲的培养。如:把原来的钳工、铆工、管工专业(工种)合并为安装专业;车、铣、刨、磨专业(工种)合并为金工专业;电工和仪表专业(工种)合并为电仪专业;财会、税收和金融专业合并为财经专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专业合并为经营管理专业等等。
3、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应如何处理好课程内容稳定与更新的关系
从学校设备、教材、教学秩序和专业师资方面看,稳定的课程内容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社会对人的知识、能力要求是多变的,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和世界接轨,行业结构、岗位要求的变化越来越快,随之对学校课程内容灵活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解决这一矛盾,首先,学校的课程设置应当稳定在某一大类专业上。具体讲,该专业的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课应当以不变应万变。例如电子电器专业,它包含视频、音频、通讯、办公设备等维修工种。这些工种有共同的基础与技能课程,如“电工基础与基本技能”、“无线电工艺”、“模拟与数字电路”等等。这些课程,专业知识与技能面宽,适应性强,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进行多工种的基本技能训练,以打好专业素质基础为目的。它们应当是相对稳定的。其次,在专业技术与专项技能训练课程上应当体现“活”。通过它们进行针对性的专门化教学,同时按工种进行强化,以达到行业等级标准。例如电子电器专业针对视频、电器工种分别开设的“电视机维修”、“制冷设备维修”等课程,它们不是每个学校非开不可的,而应是根据学生就业情况分析,由学校来选择。这类课程可随市场经济的调整与人才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4、结合你了解的情况,谈谈你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的认识
六、运用题
1、针对某一具体职业,运用职业分析的方法,初步尝试进行职业分析。
第八章 教学理念
一、填空题
1、“一体化”教学理念,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服务、科技开发等内容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其含义包括: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时空“一体化”和师资“一体化”。
2、能力本位概念中所说的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还包括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心理承受能力。
3、能力本位教学理念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组织(个别化)、教学评价客观化的特征。 4、(分析职业能力)是实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将一个职业工作划分成若干职责,再将每个职责划分成若干个任务,从而确定对应于各职责的(综合能力(Competence))和对应于各项任务的(专项能力(Skill))并加以分析。
5、互动共振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感)方面的互动共振,二是(认识)方面的互动共振。
37
二、选择题
1、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A)的特点 A. 综合性 B.系统性 C.科学性 D.完整性 2、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具有(D)的特点 A. 系统性 B.完整性 C.先进性 D.实用性
3、认为知识只有与自身经验相结合才具有应用价值,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这是(C)的观点。 A.实用主义 B.行为主义 C. 建构主义 D.后现代主义
三、概念题 1、教学
教学是围绕教学目的,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 2、“一体化”教学理念
“一体化”教学理念,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服务、科技开发等内容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其含义包括: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时空“一体化”和师资“一体化”。 3、行为导向教学理念
行为导向教学是以追求学生的行为改变为教学目标,通过师生的交流和活动,在真实的工作场景环境中,使学生形成符合生产需要的行为规范。 4、国家能力标准
国家能力标准,指的是按照就业中所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和所必须执行的工作任务,就其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的应用所作的明确说明。
四、简答题
1、教学三境界说的主要观点
基础境界的教学采用告诉、传递、训练等方式进行,目的是把现实世界中的标准、规范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认同并遵照执行。中间境界的教学采用引导、启发、逻辑等方式进行,目的是带领学生探索世界。理想境界教学采用交流、碰撞、互动等方式进行,目的是与学生心灵对话,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用人格去影响人格。 2、职业教育教学特点
(1)、教学目的的职业性、实用性
(2)、专业课程的适应性、灵活性 (3)、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先进性。 (4)、教学对象的复杂性、终身性。 (5)、实践教学的中心性、多样性。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组织形式。有何弊端
(1)、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2)、降低学生学习兴趣。(3)、不能满足现代生产活动对人才的质量需
38
求。
4、“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涵义
所谓“一体化”教学理念,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服务、科技开发等内容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其含义包括: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时空“一体化”和师资“一体化”。
5、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一体化”教学理念
(1)、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2)、教学和生产、科研相结合;(3)、建设一支“一体化”师资队伍
五、论述题
1、简述实施能力本位教学的基本步骤
要点:介绍分析职业能力、确定能力标准、设计职业课程、采取灵活教学方式、进行能力评估等步骤的操作方法。
2、建构主义基本观点对教学活动有何启示?
六、运用题
1、讨论:你心目中理想的职业教育教学是什么样的?
第九章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一、填空题
1、教学模式一般由(理论基础或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程序)、师生配合方式、(支持条件)五个因素构成。
2、组织教学是对教学活动的(管理),目的是(稳定学生情绪),创造良好教学情境,使学生做好上课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3、从替代物的不同来分,模拟教学可分为(设备模拟)、(过程模拟)和(材料模拟)。
二、选择题
1、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教学环节是(A)
A. 组织教学 B. 导入新课 C. 讲解教材 D.总结练习
2、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教学经验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必须遵循的(B)。 A.根本要求 B.基本要求 C.所有要求 D.工作要求
3、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的教育家是(C) A. 凯洛夫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杜威
三、概念题 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基本样式。
39
四、简答题
1、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区别?
教学理念是构建教学模式的灵魂,体现了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和建模目的,是一定教学思想的反映。教学模式介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之间,比教学理念更具有可操作性。 2、认识过程模式的教学程序是什么? 认识过程模式的教学程序可概括为:
教师活动: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讲解教材 总结练习 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学习动机 感知教材 理解教材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3、发现探究模式的教学程序是什么?
发现探究模式的教学程序可概括为: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导启发 评价总结
学生活动:寻找问题 假设结论 推理验证 得出结论
4、动作技能训练模式的教学程序是什么?
动作技能训练模式的教学程序可概括为:
教师活动: 讲解要领 示范动作 指导练习 变化应用
学生活动: 动作定向 模仿练习 动作整合 动作自动化
5、参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是什么?
参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可概括为:
教师活动:计划 组织 介绍 指导
学生活动:准备 参观 总结
6、适合教学的项目有何特点?
1.项目来源于真实的生产活动,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应用性。 2.实施项目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具有综合性。
3.项目内容具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经过教师指导和学生努力,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具有可教性。
40
4.项目应有具体的成果,可以评判质量优劣,具有可检性。 5.项目应便于组织和运行,具有可行性。 7、运用模拟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模拟环境尽量逼真。这样能使学生一进入模拟室,很快进入“职业角色”。
2.替代设备、材料必须与真实设备、材料原理相同,动作方式相同,•表现效果相似。模拟练习必定和真实岗位练习有一定差距,但要尽量缩小这种差距,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3.模拟练习要与岗位练习配合使用。•模拟教学常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使用,随着学生动作技能水平的提高,应逐步过渡到真实岗位练习。模拟练习不能完全替代岗位练习。
第十章 职业培训思考题
一、概念题 1.职业培训 2.职业培训需求分析 3.组织需求分析 4.员工个体分析 5.必要性分析法 6.分层分析法 7.任务分析法 8.工作绩效分析法 9.基本培训目标 10.具体培训目标 二、问答题
1.职业培训的主要特点有哪几个方面?
2.职业培训依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为拿些类型? 3.职业培训对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4.为什么说职业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5.为什么说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的桥梁? 6.为什么说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 7.终身教育的思想是什么?
8.培训需求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9.培训计划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0.计划实施前必需进行准备的内容是什么? 11.培训课堂质量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2.未来职业培训的发展趋势如何? 三、应用题
1.一家生产开关的工厂,虽然采取了许多质量管理措施,但还是经常出现质量问题。经对质量问题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多是在开关中没有装入弹簧。后到装配车间现场去观察,发现工人每次从装有许多弹簧
41
的盒内取出两个安装在开关里,再装上按钮。试分析是否需要培训解决此产品质量问题?为什么?
2.某公司重大事故很少,但工人受伤事故经常发生。为此,公司采取了许多措施。如,给工人发备忘录,提醒安全的重要性;在车间和宣传栏张贴标语等,大力宣传安全的重要性;进行安全意识竞赛等,但一点作用也没有。试问,假如你是安全负责人,如何确定是否需要经过培训来解决?
3.一家计算机配件的零售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售货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客户服务质量。这种技能培训项目的内容包括:对新产品的知识培训;如何欢迎顾客、如何确定顾客的需要以及如何向顾客展示产品的便利性。公司想了解这种盘旋项目的有效性,那么应该采取什么类型的评价?收集什么样的信息?
第十一章 职业教育教学实践
一、填空题
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教师的一般工作程序,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三环节,其中(教学实施)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基本环节。
2、教学准备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包括(个体)和(集体)两方面。 3、教学准备过程中,钻研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懂)、(透)、(化)、(深)的程度。
4、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应制订三种教学计划,分别是(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又叫教学进度日历)、(单元(课题)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又称教案)。
5、从教学目标角度,可以把教师设计的“问题”分为(回忆判断型问题)、分析理解型问题、(应用原理型问题)、探索启发型问题和(观点评价型问题)五种。 二、选择题
三、概念题
四、简答题
1、教学准备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学生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准备过程中,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包括个体和集体两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的情况,主要是每个学生的:①学习情况,该课程的学习成绩及成绩变化趋势、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基础知识水平、存在的不足等;②心理情况,指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状况等。了解和研究学生集体情况主要是班级的:①学习风气、精神状态;②年龄、心理特点;③班级特点;④班级后进成员;⑤集体兴趣爱好;⑥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2、批改作业的涵义
批改作业的涵义包括四方面,①批,即用批语的形式,针对学生作业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指导帮助。②改,对于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之处应改正过来。可以由教师帮助学生改正,也可以是教师指出错误所在,要求学生自己改正。③评,是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整体质量状况、主要优缺点、提高改进的方法等④判,是对在学生作业正误的判断。 3、教师导入新课时有何注意事项?
①用时要短。一节课只有45分钟的时间,导入新课占用时间过长,势必挤占讲授新内容的时间,造成头重脚轻。②方法要新。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学生情况灵活选用。③选材要准。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组成部分,要为讲授新知识服务,切忌片面追求趣味性,出口千言,离题万里。
42
五、论述题
六、运用题
1、编写一课时教案,符合教案编写一般要求。
第十二章 职业准备教育
一、填空题
1. 职业指导的本质是从(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职业指导是教育过程)三
个方面进行分析。
2. 职业选择发展理论是(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和(金兹伯格)提出。 3. 萨帕将职业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创立、维持、衰退)五个阶段。 4. 金兹伯格将职业发展划分为(幻想、试探、实现)三个时期。
5. 特性—因素理论基本上是一种以(经验)为导向的指导模式,主要焦点是(人—职)匹配。 6. 人格类型理论中人格的六种类型是(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传统型)。 7. 职业指导的基本步骤有(分析、综合、诊断、预断、处理、追踪)六步。 8. 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有(动力基础、能力结构、人格系统)等。 9. 职业流动的实质是进行职业的(再选择)
10.职业流动必要的心理准备因素有(动机、认知、情绪、意志)。
二、选择题
1.职业指导的本质是个( A )。
教育过程B.心理过程C.用人过程D.选任过)。
A. 分流教育B.职业选择教育C.职业适应教育D.职业流动教育。 2.对高中或高校的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其实质是( B )。
A.分流教育B.职业选择教育C.职业适应教育D.职业流动教育。
3.特性—因素理论认为每个人具有独特的( D )特质。
B. 能力和兴趣B.个性和能力C.心理和生理D.能力和人格。 4.威廉斯提出的兴趣和能力的相互矛盾不表现在( D )方面。
C. 兴趣高能力低B.兴趣低能力高C.兴趣能力不在一个领域D.兴趣能力都高。 5.创业者所必备的素质中的动力基础主要是指( C )。 A.能力 B.兴趣 C.动机 D.态度。 6.择业心理障碍的关键因素是( B )。
A.认识职业 B.认识自己 C.认识社会 D.认识岗位。 三、解释名词
1. 职业准备教育
是以个体更好地实现社会化为目的,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开发个体的职业能力,指导个体进行职业选择,提高个体职业竞争力,培养个体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的心理健康素质,增强个体
43
职业适宜性等的一系列活动。 2. 职业指导
是指使人们在正确地认识职业和充分了解自身的基础上,合理的做出职业选择,选定职业发展方向的过程。 3. 创业教育
就是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培养、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之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排除不利于其形成创业冲动的精神枷锁,并进一步促使学生由被动地选择职业向主动地创造工作岗位转变的教育过程。 4. 职业选择
是个体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和职业要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 5. 职业适宜性
是指个体的职业个性品质及其发展水平与所选择或所从事的职业活动要求的一致性(相符性)程度。 6. 职业流动
是劳动者的职业变动过程,或者说是劳动者对不同劳动角色的放弃与获得的过程。
四、简答题
1. 简介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
⑴.第一阶段:成长阶段(0-14岁),通过自居作用发展自我概念,早期以需要和幻想占主导地
位,后以兴趣和能力为主。该阶段又有幻想期、兴趣期、 能力期。
⑵.第二阶段:探索阶段(15-24岁),尝试性的职业决策,不断改变自己的职业期望。又分为试
验期、过度期、试行期。
⑶.第三阶段:创立阶段(24-44岁)找到合适的工作领域。又分为试行期、稳定期。 ⑷.第四阶段:维持阶段(45-60),如何维持职业地位。 ⑸.第五阶段:衰退阶段(60岁以上),工作范围开始缩小。
2.特性因素理论中职业指导的过程有哪些?
⑴.评价求职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⑵.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 ⑶.比较分析进行人-职匹配。
3.职业选择发展理论的指导策略有哪些?
⑴.对职业选择不确定者。⑵.对职业选择成熟者。
⑶.对职业选择不成熟者。
4.职业问题的诊断有哪些表现?
⑴.没有选择。⑵.不确定的选择。⑶.不明智的选择。⑷.兴趣与能力相互矛盾。 5. 人格类型理论的指导策略有哪些?
⑴.定性方法。⑵.定量方法。⑶.人格组合的评定。⑷.一致性分析。⑸.区分性分析。⑹.和谐性分析。
6.职业指导的原则有哪些?
⑴.尊重与自愿的原则。⑵.公正呢感与平等的原则。
44
⑶.引导与促进的原则。⑷.合理匹配原则。
7.实施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⑴.开放教育制度。⑵.更新教学内容。⑶.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⑷.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实践活动。
8.从业过程必要的心理疏导有哪些?
⑴.饱和心理。⑵.进取心理。⑶.补偿心理。⑷.嫉妒心理。⑸.逆反心理。 9.职业流动需要做哪些准备?
⑴.动机因素。⑵.认知因素。⑶.情绪因素.⑷.意志因素。 五、论述题
1.试述职业指导的技术。
⑴.建立友好关系的技术。⑵.促进自我了解的技术。⑶.劝导策划技术。⑷.计划推进技术。
⑸.任务转介技术。
2.举出一例成成功创业的案例,并分析其人格系统。
⑴.主动追求,求异思维等。⑵.冒险、胆大、不满足现状。⑶.自信、毅力、执着。⑷.应对压力和挑战。⑸.反思和自省。⑹.灵活的态度。 3.试分析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误区。
⑴.怀才不遇心理。⑵.攀高嫉妒心理。⑶.恐惧焦虑心理。⑷.自卑依赖心理。
⑸.盲目从众心理。固执狭隘心理。
4.择业心理障碍有哪些?如何消除?
择业心理障碍:角色障碍、心理障碍、自卑心理等/ 如何消除:克服不良的职业行为习惯; 学会克服自卑心理;
克服“职业不称心现象”等。 六、应用题
1.看看自己是否具备创业者的素质?如果不具备,如何塑造?
从动力基础;能力结构;人格系统等方面具体分析,要有理有依据。 2.你的职业心理健康吗?请进行分析。
从职业选择心理;职业适宜心理;职业流动心理等方面,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说明。 3.你的能力适宜你所学的专业吗?为什么? 从职业适宜性上进行分析。要考虑专业培养方案。
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