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企业领导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
2020-09-01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2015年 第3期 第37卷总第249期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物流工程与管理 供应链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4993.2015.03.043 基于核心企业领导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 口成龙,文风 武汉430000)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摘要】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朱兰博士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效率的世纪,那么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供应链质 量管理作为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交叉领域备受关注,其将质量管理从单个企业内部控制转变为多个企业之间协同 的质量管理。文中通过对供应链质量管理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研究,提出了核心企业领导下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模 型。通过对模型加以分析,探讨在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过程中核心企业领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关键词】核心企业;领导;供应链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993(2015)O3—0122—04 The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he Core Enterpritse 口CHENG Long.WEN Fe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Wh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00,China) 【Abstract】The qualiyt management master Zhulan pointed out:If the 20th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efficiency,the 21 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quality.As the cross area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upp ̄chain management,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The quality management has been changed from a singl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to a synergy among multiple enterprise quality managemen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es about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ounties,discusses the model of the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re enterprise and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core enterprise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Through analysis of the model,the article proposes how the core enterprise running in the process. 【Key words】core enteprrise;leadership;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1 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质量管理(SCQM)源于早期的供应链管理和质量 链质量管理定义为: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 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 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_4 蒲国利等从流程的角度将供应链 管理,是质量管理供应链情境下的拓展与延伸。质量管理不 再是单一企业内部所追求的目标,而成为供应链上所有企业 质量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系统内所有成员面向直接和最终顾 客,通过上下游企业运作流程的整合以及协同管理,分析和持 续改进质量,从而达到改进供应链绩效和获得顾客满意的目 的。 上述各位学者的定义虽然角度不同,但是都包含了以下 含义:强调供应链上各级之间的整合与协作关系;强调最终目 共同关注的目标。综合国内外关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文献回 顾,对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涵还未达成一致,所以不存在统一 的定义。Robinson和Malhotra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定义为:供应 链各级之间开展的合作和业务流程整合,目的是通过测量、分 析以及连续改进提高产品、服务、流程而在市场竞争中创造价 标是改进供应链上企业的绩效与顾客的满意。 值、获得供应链中间商和最终消费者的满意。L】 Foster将供应 链质量管理定义为一种基于系统的方法,利用上下游创造的 机会将供应商与顾客联系起来,从而改进绩效。_2 Kuei和 Baudry认为,网络组织间的核心企业引导着其他节点企 业的行为,进而影响组织网络运行效率。 供应链中的核心企 业,可以是供应链中的最初环节,也可是中间环节,还可是最 Madu在对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概念进行定义时,使用了三个简 单的方程式,将每个方程式前面的字母组合起来就是供应链 终环节。而决定这一切的是供应链中掌握核心技术、核心能 力、核心环节的部门,这里主要研究生产企业为核心企业的供 质量管理(SCQM)。定义如下:供应链等于生产一分销网络; 质量等于市场需求快速反应能力、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 服务;管理等同于保证和加强供应链的高质量。¨j 国内许多学 者也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了研究,麻书城和唐晓青将供应 应链。作者认为,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在 追求质量管理的同时,发挥领导作用始终用质量管理的思想 作为一种文化规范供应链上各节点运作,使供应链上节点达 到整合与协作的关系,从而改进供应链绩效达到顾客满意。 【收稿日期】2015—01—26 【作者简介】成龙(1991一),女,山东淄博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文风(1967一),男,湖北黄石人,管理学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第3期 成龙等:基于核心企业领导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 123 2 基于核心企业领导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型 基于对于供应链质量管理内涵的不同认识,众多学者开 始对SCQM的研究主题及构成维度进行探讨。例如,Robinson 和Malhotra基于文献分析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分为五个研究主 题:交流与合作活动、过程整合与管理、管理与领导、战略以及 最佳实践 ;之后,Kuei等提出全球SCQM概念框架的4个维 度,即供应链能力(产品质量、交付可靠性、供应商一购买商信 任、运作效率、交付价值与客户创新)、关键成功因素(顾客关 注、信息系统质量、供应商关系、外部关注的过程整合、供应链 质量领导)、战略组成(质量管理文化、技术管理、供应商参与、 供应链结构设计、战略规划),以及供应链质量实践、活动、计 划(供应商一购买商质量会议、质量数据与报告、供应链质量 办公室、供应链优化、政策部署)。 “ 上述研究的供应链管理框架给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过程 中非常重要的一些活动,建立了比较健全的供应链质量管理 研究框架。从供应链流程的角度来看,处于供应链上的核心 企业是实现整个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核心企业除了 把握自己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之外,还要将有效地质量管理 方法扩展到供应链的上游与下游,即形成了供应商质量管理 与分销商质量管理。供应商、分销商的质量管理虽然需要供 应商、分销商本身对自身企业内部产品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 但是他们的目标不是为自身个体企业服务,他们进行质量管 理的效果是能够满足核心企业的要求,加上核心企业对企业 之间的传递工作有效控制,最终实现有效地供应链质量管理, 更好的响应顾客对产品的需求。所以,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最 终目的就是为供应链各主体带来效益,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 的同时提高企业绩效,最终达到服务客户的要求。在追求供 应链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核心企业比起其他节点更能够起到 领导作用。本文建立了核心企业领导下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模 型(图1),列出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核心企业需要做到的一 系列活动,下面我们将会进一步探讨核心企业在质量管理中 将怎样发挥领导作用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水平。现有 文章大多集中于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本文在此不再赘述,将 重点介绍分销商的质量管理。 2.1分销商选择 分销商选择对供应链质量管理意义重大,因为这不仅 关系到分销商的发展,优秀的分销商还能减少核心企业帮 助其进行转型时带来的成本。核心企业在选择分销商时, 应该将重点放在分销商所拥有的资源上,这些资源可分为 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分销商拥有的设施 设备、信息技术,无形资源包括分销商拥有的销货渠道、人 脉关系等。 2.2分销商发展 供应链在追求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核心企业需要将质量 管理的思想、方法、理念传递到供应链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 业,这就需要分销商企业能够拥有良好的组织学习能力。良 好的学习能力能够让企业很快的适应快速的市场环境变化, 通过不断改造自身来适应市场发展。另外,分销商不能够固 步自封安于现状,还应该不断扩充自己的客户源,提升自身的 抗风险能力。 2.3分销商能力 分销商能力体现在分销商面对客户要求时能否让客户的 满意,主要包括售前产品介绍,产品推广,售后及时解决客户 的问题、保证信誉,能够快速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并作出相应的 解决办法,当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时,使企业损失最小化。 2.4分销商评价 要达到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要求,就需要对分销商进行评 价,保证分销商的活动是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的。这主要体现 在企业自身的绩效水平、拥有简洁的流程处理订单、客户满意 度水平等。及时挑选合格的分销商进行发展形成长期合作而 要淘汰某些分销商节省核心企业的管理成本。 2.5分销商激励 对于能够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的分销商,核心企业要与其 达成长期合作协议用来减少核心企业为其提供的产品价格。 3核心企业生产商的领导作用 在企业组织中,领导力是作用于领导资源配置过程的力 量,是领导主体用以应对来自领导客体和领导环境带来的挑 战,并引导推动组织实现共同目标的核心力量。_】。。众所周 知,这种领导力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资源,其来源于两个方 面,一是来自职位的权力,产生于在组织中的职位。它是因 为领导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是由上级赋予的,随职务的变 动而变动。二是来自个人的权力,建立在个人特性基础之 上。将企业组织中的领导力概念运用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 企业的作用与企业中的领导者的作用是相似的。在以生产 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中,生产商掌握着产品生产的核心技 术,拥有其他企业不可比拟的研发能力,生产商运用自身的 优势带动整条供应链运作。当生产商处于核心企业的位置 上时,带来一种无形的权力而使其他节点积极响应来自核心 企业的要求。 3.1 追求质量管理,交互式沟通促进组织学习 图1 核心企业领导下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型 核心企业追求供应链质量管理之前,首先要做到企业内 部质量管理,企业积极满足国际上的各种标准来增强企业质 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国外比较流行的质量管理评价方法是 美国的波多里奇质量奖、欧洲质量奖评价模型、戴明质量奖, 国内比较流行的是IS09000族标准。表1为对四种质量奖评 价标准的简明比较。 124 物流工程与管理 第37卷 表1 四种质量管理体系的比较 四种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都比较关注领导、流 程、顾客、战略、信息管理、人力资源、合作关系等的作用,所 以,这些质量要素就成了组织追求质量管理的基础。然而,这 也是核心企业领导节点企业实现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前提条 件。我们知道,组织学习理论经历了组织内部个人学习、团队 学习、组织学习、组织间学习过程。组织间学习,又称为网络 学习。Dyer将网络学习定义为“在特定网络环境中的知识发 展和获取”或者“通过网络层次上的知识存储机制来发现、编 纂网络中的知识”。_ 】基于现有的关于组织间学习的文献,组 织间学习就是当企业内部的人员接触到来自外部的知识时, 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核心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就会 激发节点企业主动学习质量管理的能力。为了将节点企业的 学习能力激发出来,就要打造交互式学习沟通模式,改进组织 间学习的效果,达到企业之间的学习反馈互助,从而加快实现 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速度。 3.2通过授权建立信任机制,保证持续合作 Dyer认为,交易双方彼此信任,共享关键资源,双方均可 以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促使企业长期合作关系的确 立” 。Rao从供应链的层面论证了企业间建立高度信任关系 将导致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加。El3]所以,以 核心企业为领导建立核心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之 间的信任机制,有助于供应链质量管理在供应链上的推广。 这种信任机制的建立体现在:对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分销商充 分授权。 管理学的观点认为,在企业内部,对下属的授权代表将一 定权力授予下属的同时也授予一定的责任。授权可以训练下 属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从而达到激励下属的作用。 另外,领导者通过授权可以增加管理幅度的同时减少管理层 次,从而将精力放到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对于供应链上 核心企业来说,在进行一段时间的组织学习之后,将质量管理 授权给部分有能力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在授权的同时意在打 造能与核心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的伙伴。对于供应商和分 销商来说,这种信任机制促使他们自觉按照核心企业的质量 管理工作要求进行运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得到企业自 身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以及打造自身的品牌效应。另外,信 任机制的建立增加了企业之间的凝聚力,减少了核心企业对 供应商与分销商的监督与管理成本。 3.3协助节点企业质量改进,保证质量管理实施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建立信任机制进行充分授权能够 减轻领导者的负担并充分锻炼下属的能力,为企业培养人才。 但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 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就代表要对企业本身的要求升高,这会 带来企业运行成本的增加,许多节点企业安于现状不愿跟随 核心企业追求质量管理,尽管组织间学习在企业之间非常热 捧,企业也具有主动接受新知识的欲望与能力,但是组织如果 没有足够的动力与把握进行改进,在核心企业领导下实施供 应链质量管理并不一定能够带动供应链上其他节点的积极 性,除非节点企业能够得到足够的利益。供应链上存在若干 供应商与分销商,其掌握着与核心企业相关的关键资源,在核 心企业的评估下,挑选若干干系供应链未来发展的供应商与 分销商,核心企业与其在建立信任机制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 “利益协助”机制,“利益协助”机制即核心企业不仅要将质量 文化思想与知识传递给上下游企业,还需要协助节点企业进 行质量改进,这种协助体现在节点企业质量改进过程中,核心 企业需要投入节点企业一定资金,这种资金投入代表着核心 企业可以人股节点企业,弥补节点企业在追求质量管理过程 带来的成本,增强企业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这还能够为这 些供应商与分销商企业的股票市场发展带来新的行情。对于 利益的分享,这就需要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之间建立明确的 合同,达到利益共享的同时风险共担。 4结束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消费者非常重视产品的细节,对商 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 保证质量。所以,供应链上的节点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才是 捷径。本文基于已有的文献,建立了核心企业领导下的供应 链质量管理模型,并阐述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质量 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领导作用。核心企业不仅拥有核心的资 源、核心的能力,其还应该积极担当起供应链的领导者,引领 节点企业实现供应链的目标,为顾客创造价值。 本文只是阐述了核心企业为生产商的情况,至于对核心 企业为其他节点的供应链并不能保证适用。对于核心企业为 供应商或者分销商的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Robinson C J,Malhotra M K.Defin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ts relevance to academic and industifal practice[J].1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6,(3):315—337. [2]Foster Jr S T.Towards an understnading of supp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26,(4):461—467. (下转第121页) 第3期 曾梦杰:基于Flexsim的供应链制造商延迟策略仿真研究 [参考文献]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9):103—105. 121 -一 顾客的订单。不同的是,供应链上采取该策略后,更能满足顾 客多样化的需求。 [1]孙少文,谭涛.基于延迟策略的推拉式供应链的探讨[J]. [2]但斌,饶凯,李海燕.大规模定制环境下供应链实施延迟 可见,通过Flexsim仿真,采取制造商延迟策略前后供应 链运作情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总的来讲,该策略的采用有 助于降低链上各环节的库存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采购和生 产的规模效益,下游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也得到提高。但作为 复杂的推拉结合式的运作模式,该策略的实施也会不可避免 生产的成本优化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 15,(2):287—289. [3]张晓平,刘玉坤.系统仿真软件Flexsim3.0应用教程[M] 的将库存压力转移到CODP顾客订单分离点前的供应链环节 上,从而导致上游供应链上的仓储量较高。尽管该策略的实 施会带来供应链上游仓储量的升高,但也会导致设备生产率 的明显改进,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上游供应链生产加工上的 规模经济。 5结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雷少娟.基于Flexsim的多级供应链建模及仿真研究 [D].重庆:重庆大学,2011. [5]曾梦杰.基于Flexsim的供应链下制造延迟策略的仿真研 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6]买买提・海力力.基于SCOR模型的内部制造供应链建 以Flexsim软件为仿真研究工具,可以较为真实地再现供 应链运作过程。整体上来讲,制造商延迟策略在供应链上的 实施,满足了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提高了生产制造环节的生 模与仿真[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7]刚号,唐小我,慕银平.延迟支付下损失厌恶型零售商参 与的供应链运作及协调[J].控制与决策,2013,28,(7): 1023—1032. 产率,降低了库存水平,达到了上游采购的规模效益,也促使 了下游的供应链更加敏捷和高效率的运作。局部来讲,为了 实现推拉结合的供应链运作模式,该策略的实施会将供应链 [8]Danuta Kisperska—Momn,ArturSwierczek.The selected determinants of manufacturing postponement within supply 上的库存压力部分转移到顾客订单到达前的供应链结点上, 从而导致上游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不乐观。同时,仿真发现供 应链上游环节原材料的供应能力会影响该策略的实施效果, chain context:An international study[J].Int J Prod Econ, 2011,33,(1):192—200. [9]Yang Biao,Yang ̄ing.Postponement i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a complexity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0,48,(7):1901—1912. 生产制造商向上游采购原材料的批量越大、效率越高,或上游 的供应商向下游供应原材料的效率越高,该策略带来的生产 效益越明显,越能高效的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越有助于实现 真正推拉式供应链运作模式。 目前有关基于Flexsim的供应链制造商延迟策略的研究 较少,本文仅仅是试探性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更深入考虑 [10]熊恒庆.延迟制造下供应商毗邻于制造商现象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2014,(6):67—70. [11]张克勇,侯世旺,周国华.不确定需求下供应链定价延迟 策略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4,28,(1):195—201. 其他外部环境的风险,也可以立足于某个行业,这样研究的结 论会更具有指导和现实意义。 [12]赵灿灿,邱君降,张晓冬.面向主体行为的供应链运作过 程仿真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 (上接第124页) quality management[J].Totla Quality Management,2008, 19,(11):1127—1141. [3]Lin C,Chow W S,Madu C N,et a1.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9]Kuei C,Madu C N,Lin C.Developing global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1,49,(15):4457—4481. [10]徐碧琳,李涛.网络组织核心企业领导力与网络组织效率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6,(3):355—365. [4]麻书城,唐晓青.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J].计算机 集成制造系统,2001,7,(9):32—35. 关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O1):108—116. [11]Dyer J H.Speciliazed supplier networks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evidence from the auto industy[J].r 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1996,17,(4):271—291. [5]蒲国利,苏秦,刘强.一个新的学科方向——供应链质量管理研 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0):7O一79. [6]Baudry B,Gindis D.The V—Network form:Economic organization nd athe theory of the firm[J].unpublished。U. Lyon,2005,2. [12]Dyer J H,Singh 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nd sa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ge[J].a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4):660—679. [7]Robinson C J,Malhotra M K.Defin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ts relevance to academic and [13]Rao P,Holt D.Do green supply chains lead to industrila pract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competitivenes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Production Management,2005,25, Economics,2005,96,(3):315—337. [8]Kuei C H,Madu C N,Lin C.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9):898—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