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与核心,加之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期,因此有效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教师教学重难点之一。小学高段数学阅读结合了广义阅读特征与数学学科特点,其能力和上需要从阅读的共性和数学学科的独特性两方面探究。本文结合上述两方面以及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小学高段数学能力构成并提出培养建议。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1前言
数学阅读能力作为阅读能力范畴内的一种,有着广义阅读行为的共同性,同时结合了数学学科特征的特殊性。近年来,国内学者专家的研究重点主要在数学阅读与自学能力关系、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数学阅读心理机制、数学阅读习惯等几个方面。不难发现,不同年龄段数学阅读能力特点和培养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本文聚焦小学高段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结合阅读的共同性与数学的差异性,充分考虑学生年龄阶段特点。基于上述观点,提出该年龄段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构成以及培养建议。
2阅读与数学阅读
2.1阅读与其能力发展阶段
阅读能力是学生从小学就要开始掌握的重要能力,是学生成长学习的三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社会化精神丰富化的奠基石。美国教育学家珍妮查尓提出的“五阶段模型”中认为,9-13岁是为了学习新知识而阅读的阶段[3],是阅读功能转型的转折期,因此可以认为是阅读能力培养的黄金期。小学高年级正处该年龄段之间,在此阶段以前,儿童一般是通过听和看获得新知识。在这个阶段,学生将掌握通过阅读获得新知识的技能,在第三阶段末期,学生在阅读渠道上获得信息的效率将大大超过其他获取知识的途径。因此第三阶段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今后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有着极大的影响。
2.2数学阅读概念
关于数学阅读,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定义。邵光华[1]认为,数学阅读是一种个人心理过程,具备阅读基本特点,同时又具备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李兴贵[4]强调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对于数学的文化情感体验。余美娇[5]强调数学阅读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可见数学阅读离不开阅读的范畴,拥有阅读的共性,可以定义为一个心理过程,同时其特殊性要求读者思维更加严谨,参与意识更强,需要相应的基础能力作为铺垫才能完成阅读。结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数学阅读是读者阅读数学材料与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主动心理过程,是读者利用已有知识对数学材料的感知和认读,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与知识,以此达到开阔数学视野、掌握数学方法、最终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3小学高段数学阅读能力构成
高段数学阅读能力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翻译”,即具备挑选信息并掌握各种语言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其次是“理解”,需要对“翻译”完的内容结合已有知识合理理解;最后是“耐心”,数学阅读材料往往伴有难以理解的特性,因此需要足够耐心进行阅读。
3.1有效信息挑选以及语意转换的能力
。数学的学科特征使得数学阅读比一般的阅读更加注重理解领会。要求读者对阅读材料中有效信息挑选并且进行语意转换,即提取有用数字、符号、图形信息并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习惯。要求读者根据阅读实际情况,根据阅读材料不同形式灵活有效转化为自己更好理解的形式,实现抽象表达式与具象表达式的相互转换,以及在符号与图表形式之间相互转换。如阅读乘法分配律中语言表达“两个数相加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积相加的和”与字母表达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3.2利用已学数学知识合理逻辑推理的能力
普通阅读中更强调感知,对于逻辑推理没有过多要求[1]。但数学语言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阅读过程中需要在普通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读者须先进行语意转换,而后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分析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理解阅读材料的本义。数学教材作为学生主要阅读材料之一,编写过程中常常省略数学推理的理由和过程,造成学生反映的“每个字都看懂了却没读懂教材含义”的现象。这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自主地或者通过教师辅助将上下连接起来,才能够真正理解教材含义。如“最小合数是最小质数的两倍”这句话中,读者应当明确最小合数是4,最小质数是2,这句话的实质是4是2的两倍。小学高段数学阅读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初步具备通过阅读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数学阅读过程中,除了感知内容外,还要求从材料中概括出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这也是合理逻辑推理能力的一部分。
3.3阅读过程中认真细致投入的能力
当阅读小说或者故事时,可以采用跳读等方式跳过无趣阶段,且不影响理解材料整体内容,但数学阅读材料不常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对于数学材料中每个字、词或句都认识,却难以体会数学思想,这是数学材料的严谨性、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和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决定的。因此读者必须在阅读过程中认真细致投入,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在平时作业,考试过程中,常常有学生在分析错题过程中提到“粗心”“题目看错”等问题,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认真细致投入程度不够,对材料中的个别语句理解不到位。比如“一段路,计划每天修48米,需要修25天。如果提前5天完成,每天修多少米?”题中关键词在于“提前”,如果忽略提前,题意就完全改变。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每个字、数字、符号、图表等需要细致认真阅读分析,不要跳读,要充分领会其内容和含义。
4小学高段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优化学生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有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的益事。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教师传授数学知识以外的另一重要课题,不仅要给学生“鱼”,更要教学生“渔”。
4.1养成良好数学阅读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加学生阅读自主性,数学阅读与普通阅读一致,需要一定的阅读量,因此自主性的提高会有效增加阅读时间,对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习惯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预习,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之一,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尝试阅读课本例题,尝试说题,尝试讲解例题,达到理解新知识的效果。。通过趣味性更强的课外数学读物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自主性,有效增加数学阅读时间。教师可以每周定期组织数学读物交流日,让学生交流数学的课外读物和读书心得。三是静下心来阅读。对于数学材料阅读,应告诫学生做好迎难而上的心理准备,克服心浮气躁的情绪,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解决材料中难以理解的部分,也是数学阅读的乐趣所在。
4.2注重课堂阅读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把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放进课堂教学内容中。对于不同课型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数学公式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明确公式要在理解基础上记忆,不能死记硬背。在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在理解关键词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最终达到运用识别概念。对于数学例题的阅读,阅读时先解决例题中的生字和词语,突破语言上的障碍后,通读并理解整篇材料,明白阅读材料的含义及要求,然后不着急直接看解答,尽量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后再与材料给出的答案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学生对例题的印象和理解。
4.3阅读中的交流、动手与反思
阅读不仅仅是单一的阅读,还需要与交流、动手和反思相结合才能将阅读的效果最大化。数学是一种基础语言,作为语言就要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学习效果才会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数学阅读是人与书的交流,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进一步的阅读,是阅读的延伸,能够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促进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思考,更需要动笔,这样的阅读过程能更大效能的增加记忆效果。小学高段学生形象思维发展较好,在阅读过程中与更多的动手操作相关联,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数学语言,使阅读变得深刻,增加阅读效果。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表明人类记忆的遗忘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及时的反思巩固有助于阅读内容的记忆。反思提升和巩固记忆的过程,是选择策略的过程,将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过程进行利弊分析,优化理解过程和结果,为新的阅读以及解决新的问题提供思路。阅读后的反思是一种“反馈校正”,给阅读添加了回路,保证了阅读的高效性。
5结语
小学高段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也是该年龄段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黄金期,是决定学生今后阅读能力的关键期,更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途径。因此,本文结合小学高段数学阅读能力的几个方面,提出了符合该学段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几点教学策略,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上述几个方面,这还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对于数学阅读的进一步认知,建立良好的阅读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数学通报,1999(10):16-18.
[2]朱作仁.阅读•心理(PsychologyofReading)———《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条目[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3(3):37-40.
[3]李顺德,俞永虎.中国朝鲜族中学生汉语阅读能力调查分析与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5(4):83-87.
[4]李兴贵,幸世强.中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5]余芙娇,余招才.浅谈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6):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