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10077-2001 J123-2001
术语和符号
术语
1、岩石 (rock)
2、岩体 (rock mass)
3、结构面(structural plane) 4、一般土(general soil) 5、特殊土 (special soil) 符号
a0.1-0.2----------压缩系数
CEC(NH4+)----------阳离子交换量 CU----------不排水抗剪强度 Dr----------相对密度 e----------天然孔隙比 Fs----------自由膨胀率 IL----------液性指数 Ip----------塑性系数 Ir----------液塑比
Ir/----------界限液塑比 k----------渗透系数 kf----------风化系数 kp----------波速比 kr----------软化系数
Kv----------岩体完整性指数 M-----------蒙脱石含量
N-----------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 ps-----------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 Rc----------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Sr----------饱和度 St----------灵敏度 Vp--------纵波波速 w----------天然含水量 wA--------总含水量
wL--------土的液限含水率(液限) wP--------土的塑限含水率(塑限) wu--------有机质含量 αw-------含水比 δs-------湿陷系数
4 土的分类
4.1一般规定
1
4.1.1 根据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分为“一般土”和“特殊土”两大类。 4.1.2 土按时代、成因、土颗粒的形状、级配或塑性指数等进行分类: 1 土按堆积时代可划分为老堆积土(Q3及其以前堆积的土层)、一般堆积土(文化期以前的Q41堆积的土层)、新近堆积土(文化期以来的Q42堆积土层)。
2 土根据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海积土、湖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
3 根据土颗粒的形状、级配或塑性系数,一般可划分为碎石类土、砂类土、粉土和黏性土。
4.1.3 对成韵律沉积的土层,当薄导层与厚层厚度之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层的土名写在前面,如黏土夹粉砂层;当厚度之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黏土与粉砂互层;当厚度之比小于1/10时,且有规律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黏土夹薄层粉砂。
4.1.4 由坡积、洪积、冰水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不连续,粗细颗粒混杂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土的名称为在主要土名前冠以主要含有物的名称。当主要含有物(碎石类土、砂类土、粉土、黏土等)的质量占总质量的5%-25%时,应定名为“微含”,如微含黏土角砾土,微含碎石黏土等;当主要含有物的含量大于或等于25%时,应定名为“含”,如含黏土角砾土,含碎石黏土等。
4.1.5 一般土作为铁路路基填料时,分类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4.1.6 碎石类土和砂类土中的黏性土含量起过25%时,应考虑黏性土
2
含量对土的工程性质的影响。
4.2.一般土分类
4.2.1 土的颗粒分组应符合表4.2.1的规定
表4.2.1 土的颗粒分组 颗 粒 名 称 大 漂石(浑园、园棱)或块石(尖棱) 中 小 卵石(浑园、园棱)或碎石(尖棱) 粗园砾或粗角砾 大 小 大 小 大 中 小 砂 粒 砂 粒 粉 粒 黏 粒 粗 中 细 粒径d(mm) d>800 400<d≤800 200<d≤400 100<d≤200 60<d≤100 40<d≤60 20<d≤40 10<d≤20 5<d≤10 2<d≤5 0.5<d≤2 0.25<d≤0.5 0.075<d≤0.25 0.005<d≤0.075 d<0.005 细圆砾(浑园、园棱)或细角砾 4.2.2 碎石土类根据土颗粒的形状和级配的划分,应符合下表规定。
土的名称 漂 石 土 块 石 土 卵 石 土 碎 石 土 粗圆砾土 粗角砾土 细圆砾土 细角砾土 表4.2.2 碎石类土的划分 颗粒形状 浑圆或圆棱状为主 尖棱状为主 浑圆或圆棱状为主 尖棱状为主 浑圆或圆棱状为主 尖棱状为主 浑圆或圆棱状为主 尖棱状为主 土的颗粒级配 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起过总质量的50%。 粒径大于60mm的颗粒起过总质量的50%。 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起过总质量的50%。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起过总质量的50%。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4.2.3 砂类土根据土的颗粒级配的划分,应符合表4.2.3地规定。
土的名称 砾 砂 粗 砂 表4.2.3 砂类土的划分 土 的 颗 粒 级 配 粒径大于2m m颗粒的质量占总质量的25%-50% 粒径大于0.5mm颗粒的质量占总质量的50% 3
中 砂 细 砂 粉 砂 粒径大于0.25mm颗粒的质量占总质量的50% 粒径大于0.075mm颗粒的质量占总质量的85% 粒径大于0.075mm颗粒的质量占总质量的50%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4.2.4 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粉土。
4.2.5 黏性土应根据土的塑性指数,按表4.2.5划分。
表4.2.5 黏性土的划分 土的名称 粉质黏土 黏 土 塑性指数 Ip(76g锥) 10<Ip≤17 Ip>17 4.2.6 碎石类土、砂类土、粉土的密实程度和黏性土的压缩性,应分别根据野外调查鉴定、相对密度和标准贯入锤击数、孔隙比、压缩系数等指标确定。
1 碎石类土的密实程度应根据结构特、地貌、天然坡形态、开挖及钻探情况,按表4.2.6-1确定。
2 砂类土的密实程度应根据标准贯入锤击数或相对密度,按表4.2.6-2划分。相对密度Dr按下式计算:
emax- e
Dr= —————— (4.2. 6) emax- emin 式中 e --- 天然孔隙比,emax--- 最大孔隙比,emin --- 最小孔隙比
密实程度 表 4.2.6-1 碎石类土密实程度的划分 结构特征 天然坡和开挖情况 钻探情况 密实 天然陡坡稳定,坎下堆积物较少。钻进困难。钻探骨架颗粒交错紧贴连续镐挖困难,用撬棍方能松动,坑时,钻具跳动剧接触,孔隙填满、密实 壁稳定。从坑壁取出大颗粒处,烈,孔壁较稳定。 能保持凹面形状。 钻进较难。钻探骨架颗粒排列疏密不较多。天然坡大于粗颗粒的安息时,钻具跳动不匀,部分颗粒不接触,角。镐可挖掘,坑壁有掉块现象。剧烈,孔壁有坍孔隙填满,但不密实。 充填物为砂类土时,坑壁 取出大塌现象。 颗粒处,不易保持凹面形状。 4
天然坡不易陡立或陡坎下堆积物中密
多数骨架颗粒不接触,稍密 孔隙基本填满,但较松散。 骨架颗粒间有较大孔不易形成陡坎,天然坡略大于粗颗粒的安息角。镐;较易挖掘。坑壁易掉块,从壁坑取出大颗粒后易塌落。 锹可以挖掘。天然坡多为主要颗钻进较难。钻探时,钻具有跳动,孔壁较易坍塌。 钻进较容易。钻进中孔壁易坍塌。 松散 隙,充填物少,且松散。 粒的安息角。坑壁易坍塌。 表 4.2.6-2 砂类土密实程度的划分 标准贯入锤击数N N>30 15<N≤30 10<N≤15 N≤10 密实程度 密实 中密 稍密 松散 相对密度Dr Dr≥0.67 0.4≤Dr≤0.67 0.33<Dr≤0.4 Dr<0.33 3 粉土密实程度的划分,应根据孔隙比按表4.2.6-3确定。
表 4.2.6-3 粉土密实程度的划分 密实程度 密实 中密 稍密 孔隙比 e 值 e<0.75 0.75≤e≤0.9 e>0.9 4 黏性土的压缩性根据压缩系数,按表4.2.6-4确定。
表 4.2.6-4 黏性土压缩性的划分 压缩性分级 压缩系数 a 0.1-0.2 (MPa-1) 低压缩性 中压缩性 高压缩性 注:a 0.1-0.2 为0.1-0.2MPa压力范围内的压缩系数。 a 0.1-0.2<0.1 0.1≤a 0.1-0.2<0.5 a 0.1-0.2≥0.5 4.2.7 碎石类土、砂类土、粉土的潮湿程度和黏性土的塑性状态,应分别根据饱和度、天然含水率、液性指数等指标确定。
1 碎石类土、砂类土的潮湿程度应根据饱和度,按表4.2.7-1划分。
表 4.2.7-1 碎石类土及砂类土潮湿程度的划分 分级 饱和度Sr (%) 稍湿 潮湿 饱和
Sr≤50 50<Sr≤80 Sr>80 2 粉土潮湿程度应根据天然含水率按表4.2.7-2划分。
表 4.2.7-2 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 分 级 天然含水率 w (%) 5
稍湿 潮湿 饱和 w<20 20≤w≤30 w>30 3 黏性土的塑性状态应根据液性指数,按表4.2.7-3划分。
表 4.2.7-3 黏性土塑性状态的划分 塑性状态 液性指数 IL 坚硬 硬塑 软塑 流塑 IL≤0 0<IL≤0.5 0.5<IL≤1 IL>1 4.3 特殊土的分类
4.3.1 根据土中特殊物质的含量、结构特征和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等因素,可将特殊土划分为黄土、红黏土、膨胀土、软土、盐渍土、多年冻土、填土等。
4.3.2 黄土的判定及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第四纪以来,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颗粒成份以粉粒为主、含碳酸钙及少量易溶盐、并具有大孔隙和垂直节理、抗水性能差、易崩解和潜蚀、一部多具湿陷性等工程地质特征的土,应判定为黄土。
2 黄土按堆积时代的划分,应符合表4.3.2-1的规定。 3 黄土按塑性指数Ip的分类,应符合表4.3.2-2的规定。
时 代 全新世Q4 近期Q4 早期Q41 2表 4.3.2-1 黄土按堆积时代的划分
地 层 名 称 新 — — 马兰黄土 离石黄土 午城黄土 新近堆积黄土 湿陷性黄土 — — 说明 一般有湿陷性常具有高压缩性 有湿陷性 一般不具湿陷性 晚更新期Q3 中更新期Q2 早更新期Q1 老
表 4.3.2-2 黄土按塑性指数的分类 名称 砂质黄土
6
塑性指数 Ip Ip≤10 黏质黄土 Ip>10 4 黄土的湿陷性应根据室内湿陷性试验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湿陷系数值,按表4.3.2-3判定。
表 4.3.2-3 黄土湿陷的划分 名称 非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 湿陷系数 δs δs<0.015 δs≥0.015 5 黄土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湿陷时,应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当黄土在大于上覆的自重压力(包括土的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湿陷时,应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4.3.3 红黏土的判定和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颜色呈棕红、褐黄色,覆盖于碳酸盐系岩层之上,且液限等于或大于50%的高塑性黏土,应判定为红黏土。红黏土经搬运、沉积后仍保留残积黏土的基本特征,且液限大于45%,应判为次生红黏土。红黏土遇水软化、失水收缩强烈、裂隙发育、易剥落。 2 红黏土塑性状态的划分,应符合表4.3.3-1的规定。
表 4.3.3-1 红黏土塑性状态的划分
含水比αw值 比贯入阻力Ps(MPa) αw≤0.55 0.55<αw≤0.7 0.7<αw≤1.0 Ps≥2.3 1.3≤Ps<2.3 0.2≤Ps<1.3 Ps<0.2 状态 坚硬 硬塑 软塑 经验指标 土质较干、硬 不易搓成3mm粗的土条。 易搓成3mm粗的土条。 流动状态。 流塑 αw>1.0 注:含水比为土的天然含水率与液限之比。 3 红黏土的裂隙状态划分,应符合表4.3.3-2的规定。
表 4.3.3-2 红黏土裂隙状态划分 裂隙状态 致密状 巨块状 碎块状 外观特征 偶见裂隙,少于1条/m 裂隙较多,1-5条/m 裂隙发育,多于5条/m 4 红黏土按界限液塑比和液塑比关系分类,应符合表4.3.3-3的
7
规定。界限液塑比Ir’和液塑比Ir按下列公式计算:
Ir/=1.4+0.066wL (4.3.3-1)
wL
Ir=————
wP (4.3.3-2)
表 4.3.3-3 红黏土按界限液塑比和液塑比关系的工分
类 别 Ⅰ类 Ⅱ类 Ir’ 与Ir的关系 I r≥Ir’ Ir< Ir’ 收缩特征 收缩后再浸水,膨胀量能恢复到原位 收缩后再浸水,膨胀量不能恢复到原位 4.3.4 膨胀土的判定和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黏粒成份主要由亲水矿物组成,具有吸水显著膨胀软化,失水急剧收缩开裂,并能产生往复胀缩变形的黏性土,应判定为膨胀土。 2 膨胀土应根据勘察阶段的需要,按下列规定进行初判和祥判。
1)膨胀土应根据地貌、土的颜色、结构、土质情况、自然地质现象和土的自由膨胀率等特征,按表4.3.4-1综合判定。
表 4.3.4-1 膨胀土的初判条件 地 貌 颜 色 结 构 土 质 自然地 质现象 Fs(%) 具垄岗式地貌景观,常呈垄岗与沟谷相间;地形平缓开阔,无自然陡坎,坡面沟槽发育。 多呈棕、黄、褐色,间夹灰白、灰绿色条带或薄膜;灰白、灰绿色多呈透镜体或夹层出现。 具多裂隙结构,方向不规则。裂面光滑,可见擦痕。裂隙中常充填灰白、灰绿色黏土。 土质细腻,具滑感,土中常含有钙质或铁锰质结核或豆石,局部可富集成层。 坡面常见浅层溜坍、滑坡、地面裂逢。当坡面有数层土时,其中膨胀土层往往形成凹形坡。新开挖的坑壁易发生坍塌。 Fs≥40 2)膨胀土详判应采用自由膨胀率、蒙脱石含量、阳离子交换量三项指标。当符合表4.3.4-2中的两项指标时,即判定为膨胀土。
表 4.3.4-2 膨胀土的祥判指标
名 称 自由膨胀率Fs(%) 蒙脱石含量M(%) 阳离子交换量CEC(NH4)(mmol/kg) +判定指标 Fs≥40 M≥7 CEC(NH4)≥170 +注:CEC(NH4+)表示1kg干土中阳离子(NH4+)的交换量。 3 膨胀土的膨胀潜势,应按表4.3.4-3分为强、中、弱三级。
8
表 4.3.4-3 膨胀潜势的分级 级别 分级指标 自由膨胀率Fs(%) 蒙脱石含量M(%) 阳离子交换量CEC+弱膨胀土 40≤Fs<60 7≤M<17 中等膨胀土 60≤Fs<90 17≤M<27 强膨胀土 Fs≥90 M≥27 CEC(NH4+)360 (NH4)(mmol/kg) 注:当有2项指标符合时,即判定为该等级。 170≤CEC(NH4+)<260 260≤CEC(NH4+)<360 4.3.5 软土的判定和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天然含水率大于或等于液限,压缩系数大于或等于0.5MP-1,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30kPa的黏性土,应判定为软土。软土一般含有机质,具有压缩性高、强度低、灵敏度高和排水固结缓慢的特点。软土的结构扰动后,强度有很大的降低。 2 软土按物理力学性质的分类,应符合表4.3.5-1的规定。
表 4.3.5-1 软土的分类 名称 分类指标 有机质含量wu 天然孔隙比e 天然含水率w 渗透系数k 压缩系数a0.1-0.2 不排水抗剪强度CU 静探比贯入阻力Ps 标贯锤击数N % % cm/s MPa-1 kPa kPa 击 N<4 软黏性土 wu<3 e≥1.0 淤泥质土 淤泥 泥炭质土 10≤wu≤60 e>3 泥炭 wu>60 e>10 3≤wu<10 1.0≤e≤1.5 w≥wL k<10-6 a0.1-0.2≥0.5 CU<30 Ps<800 N<2 e>1.5 w≥wL k<10-3 k<10-2 —— CU<10 3 软土按成因分类,应符合表4.3.5-2的规定。
表 4.3.5-2 软土的成因类型
地貌特征 成因类型 沉积特征 滨海相 地层不均匀,极疏松,常与砂砾层混杂。 泻湖相 溺谷相 颗粒细,孔隙比大,强度低,常夹有泥炭薄层 孔隙比大,结构疏松,含水率高。 滨海平原 三角洲相 分选性差,结构疏松,多交错层理,多粉砂薄层。 湖积平原 河流冲积平原 湖 相 粉土颗粒含量高,呈明显的层理,结构松软。表层硬壳厚度不规律。 河漫滩相 成层情况复杂,成份不一,以淤泥及软黏土为主,间与砂或泥炭互牛轭湖相 层。 9
山间谷地 泥炭沼泽地 谷地相 沼泽相 软土呈片、带状分布,靠山边浅,谷地中心深,厚度变化大。颗粒由山前向谷地中心逐渐变细。下伏硬底坡度大。 以泥炭为主,且常出露于地表。孔隙极大,富有弹性。下部有淤泥或薄层淤泥与泥炭互层。 4 软土的灵敏感度应根据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或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按表4.3.5-3判定。
表 4.3.5-3软土灵敏度的划分 灵敏度分类 中灵敏性 高灵敏性 极灵敏性 流 性 灵敏度St 2<St≤4 4<St≤8 8<St≤16 St>16 1) 软土的灵敏度St,当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时,应按下式计算:
qu
St = ————— (4.3.5-1) qu’
式中 qu —原状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qu’—与原状土密度和含水率相同,但结构彻底破坏的重塑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2) 软土的灵敏度St,当采用现场十字塑切试验确定时,应按下式计算:
Su
St = ——— (4.3.5-2) Su/
式中 Su —十字剪切试验峰值强度(kPa),Su/—十字板剪切试验复剪土强度(kPa)
4.3.6 盐渍土的判定和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易溶盐含量大于0.5%的土,应判定为盐渍土。当地表以下1.0米深度内易溶盐的平均含量大于0.5%时,应定为盐渍土地区或场地。盐渍土具有较强的吸湿、松涨、溶陷及腐蚀性等工程地质特征。
10
2 盐渍土按含盐性质的分类,应符合表4.3.6-1的规定。
盐渍土名称 氯盐渍土 亚氯盐渍土 亚硫酸盐渍土 硫酸盐渍土 碱性盐渍土 表 4.3.6-1 盐渍土按含盐性质的分类 盐份比值D1 D1>2 2≥D1>1 1≥D1≥0.3 D1<0.3 —— 盐份比值D2 —— —— —— —— D2>0.3 3 盐渍土含量性质采用下式计算: b(Cl- )
D1 = —————— (4.3.6-1)
2b(SO42-)
2b(CO32-)+b(HCO3-)
D2 = ———————— (4.3.6-2) (Cl- ) + 2b(SO42-)
式中b(Cl- )、b(HCO3-)、2b(SO42-)、2b (CO32-)是指1kg土中所含括号内物质的质量摩尔浓度,单位为mmol/kg。
4 盐渍土盐渍化程度的分类,应符合表4.3.6-2的规定。
表 4.3.6-2 盐渍土盐渍化程度的分类
盐渍化程度 弱盐渍土 中盐渍土 强盐渍土 超盐渍土 氯盐渍土及亚氯盐渍土 0.5<DT≤1.0 1.0<DT≤5.0 5.0<DT≤8.0 DT>8.0 土层的平均含盐量DT 硫酸盐渍土及亚硫酸盐渍土 — 0.5<DT≤2.0 2.0<DT≤5.0 DT>5.0 碱性盐渍土 — 0.5<DT≤1.0 1.0<DT≤2.0 DT>2.0 注:表中“平均含盐量”按取样所代表的厚度加权平均计算。 4.3.7 多年冻土的判定和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自然界中,冻结状态持续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土层,应判定为多年冻土。当多年冻土温度改变后,其物理力学性质随之改变,并可产生冻胀、融沉、热融滑塌等现象。
2 多年冻土的分类应根据土的类别、总含水量等,按表4.3.7-1进行划分。
11
3 多年冻土的融沉性分级,应符合表4.3.7-2的规定。融化下沉系数δ0应按下式计算:
δ0 =( h1 – h2 )/h1 × 100 % (4.3.7)
式中h1—冻土试件融化前高度(mm),h2—冻土试件融化后高度 (mm)。
表 4.3.7-1 多年冻土的分类 多年冻土 类型 土的名称 碎石类土、砾砂、粗砂、中砂(粉黏粒质不大于15%) 少冰冻土 碎石类土、砾砂、粗砂、中砂(粉黏粒质大于15%) 细砂、粉砂 粉土 黏性土 碎石类土、砾砂、粗砂、中砂(粉黏粒质不大于15%) 多冰冻土 碎石类土、砾砂、粗砂、中砂(粉黏粒质大于15%) 细砂、粉砂 粉土 黏性土 碎石类土、砾砂、粗砂、中砂(粉黏粒质不大于15%) 碎石类土、砾砂、粗砂、中富水冻土 砂(粉黏粒质大于15%) 细砂、粉砂 粉土 黏性土 碎石类土、砾砂、粗砂、中砂(粉黏粒质不大于15%) 饱冰冻土 碎石类土、砾砂、粗砂、中砂(粉黏粒质大于15%) 细砂、粉砂 粉土 黏性土 碎石类土、砂类土、粉土 黏性土 注:1 总含水率包括冰和未冻水
12
总含水率wA(%) wA<10 wA<12 wA<14 wA<17 wA<wp 10≤wA<15 12≤wA<15 14≤wA<18 17≤wA<21 wp≤wA<wp+4 15≤wA<25 15≤wA<25 18≤wA<28 21≤wA<32 wp+4≤wA<wp+15 25≤wA<44 融化后的 融沉潮湿程度 潮湿 等级 融沉类别 不 稍湿 Ⅰ 融 沉 坚硬 饱和 弱 潮湿 Ⅱ 融 沉 坚硬 饱和出水小于10% Ⅲ 融 沉 饱和 软塑 饱和大量出水10-20% 强 融 沉 25≤wA<44 28≤wA<44 32≤wA<44 wp+15≤wA<wp+35 wA≥44 饱和出水小于10% 流塑 饱和大量出水10-20% 流塑 Ⅳ 含土冻层 Ⅴ 融 陷 wA≥wp+35 2 盐渍化冻土、泥炭化冻土、腐植土、高塑性黏土不在表列 融化下沉系数δ0 融沉性分级 表 4.3.7-2 多年冻土的融沉分级
δ0≤1 1<δ0≤3 3<δ0≤10 10<δ0≤25 不融沉 弱融沉 融沉 强融沉 δ0>25 融陷 4.3.8 填土的判定的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为活动堆积的土应判定为填土,一般具有成份复杂、固结时间短等特点。
2 填土按物质组成和堆填写方式的分类,应符合表4.3.8的规定。
表 4.3.8 填土的分类
填土特征 土中含有较多的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质 由碎石类土、砂类土、粉土、黏性土组成,不含杂质或杂质很少 由水力冲填泥、砂等而成 经人工按一定标准夯实、压密 名称 杂填土 素填土 冲填土 填筑土
13
3 岩石和岩体的分类 表3.2.8 岩体风化程度分带
风化程度 未风化 岩石矿 物颜色 岩石、矿物及其胶结物颜色新鲜,保持原有颜色 保持原岩结构构造 野外鉴别特征 结 构 破碎程度 除构造裂隙外肉眼见不到其他裂隙,整体性好 风化程度参数指标 坚硬程度 除泥质岩可用大锤击碎外,其余不易击碎,放炮才能掘进 要用大锤和楔子才能剖开,泥质岩用大锤可以击碎,放炮才能掘进 可用大锤击碎,但手锤不易击碎,大部分须放炮掘进,岩芯钻方可钻进 硬质岩0.8≥kf>0.4;软质岩0.8≥kf>0.3 硬质岩0.8≥kp>0.6;软质岩0.8≥kp>0.5 硬质岩硬质岩0.4≥kf软质岩0.3≥kf 0.6≥kp>0.4;软质岩0.5≥kp>0.3 0.9≥kf>0.8 0.9≥kp>0.8 硬质岩5000硬质岩>风化系数kf 波速比 kp 纵波波速 Vp(m/s) kf>0.9 kp>0.9 5000;软质岩>4000 岩石、矿物颜微风色较暗淡,节理面附近有色 岩石、矿物失岩体结构未破坏,仅沿节理面有风化迹象、有水锈 有少量风化裂隙,裂隙间距多大于0.4米,整体性仍较好 ≥ Vp >4 000,软质岩4000≥ Vp >3000 硬质岩4000化 部分矿物变岩体结构已部分被破坏,裂隙可能出现风化夹层,一般呈块状或球状结构 弱风化 去光泽,颜色暗淡,部分易风化矿物已变色,黑云母失去弹性 风化裂隙发育,裂隙间距多数为0.2-0 .4米,整体性差 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破≥ Vp >2 000,软质岩3000≥Vp >1500 强分矿物变色,大部分破坏,碎石状或碎风形成次生矿呈碎块状或石含砂状,裂化 物 球状结构 隙间距小于0.2米,完整性差 岩石及矿物岩体结构已完全破坏,仅外观保持原岩特征,矿物晶体失去连接,石英松散呈粒状 风化破碎呈碎屑状、土状或砂状 岩石及大部岩体结构已碎,风化物呈用手锤可击碎,用镐可以掘进,用锹则很困难,干钻可钻进 硬质岩2000≥ Vp >1 000,软质岩1500≥Vp >700 全已全部变色,大部分发生用手可捏碎,用锹可掘进,干钻较易钻进 — 硬质岩0.4≥kp软质岩0.3≥kp 硬质岩1000风异变,除石英化 外大部分已风化呈土状 ≥ Vp,软质岩700≥Vp 1、kf是同一种岩体中风化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与未风化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
2、kp是同一岩体中风化岩石的纵波波速与未风化岩石的纵波波速的比值。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