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李江龙 张鑫 刘志平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10期
摘 要 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慢就业”是就业新形势下的产物,突显了新一代高校毕业生的特点和就业诉求,反映了宏观经济形势和微观家庭环境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暴露了当下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就业质量问题。对此,需要从高校、家庭、学生等主要原因出发,全面分析、多重考量,相应提出政府统筹改革、高校教育引领、家庭联动、个人提升等应对策略,帮助高校毕业生走出“慢就业”困境。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慢就业” 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断发展和调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其中“慢就业”问题也逐渐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慢就业”,简单地说是指某些大学生不着急就业或深造而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据统计,我国越来越多“90后”年轻人告别“毕业就工作”的传统模式成为“慢就业族”。这一类毕业生的问题无疑是就业工作者的“心头病”,为了能治好这一“病症”,我们必须从原因出发,对症下药。 1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原因分析 1.1高校原因
1.1.1就业指导教育成效欠佳
一是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性较强,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没有注重在思想观念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和价值观,没有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劳动观念,导致学生在求职就业时“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二是就业指导教育缺乏持续性,且比较滞后,到了大四阶段才开始发力、过于重视结果,为时已晚。三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没有注重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没有对“难就业”学生实施精准帮扶。 1.1.2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高校对专业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专业结构不合理,与变化较快的新兴行业企业需求难以保持同步,培养出的人才并不符合市场需求,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率,同时也引发出“就业难”的问题,产生被动“慢就业”现象。 1.1.3人才综合素养失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等教育日益普及,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但办学质量却参差不齐。有的高校比较倾向于培养学术型人才,而不注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而言,技术技能型人才更被市场需要,而学术型人才会受到市场一定的限制。有的高校只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注重塑造学生综合素养,导致学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无法在求职时从容面对。 1.2家庭原因
1.2.1家庭教育观念过于传统
家长心中“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依旧根深蒂固,是他们无条件支持大学生争先追求的根本原因,也是他们因此阻扰子女追求职业目标的原因,导致子女不得不成为“慢就业”人群。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來,部分家庭便将独生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家长不愿子女远离自己身边,更愿意子女选择“离家近”且又体面稳定的“好工作”。也有的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希望子女能留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后能更多享受大城市的医疗服务和便利。类似于这样的家庭就业观念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产生了直接影响甚至发挥决定作用。 1.2.2家庭保护伞的负作用
富足的家庭物质条件为学生撑开了一把保护伞,学生无需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这为“慢就业”提供了资本。特别是部分家长对子女过于宠溺与呵护,不愿让他们过早地参与到激烈的就业竞争之中受到伤害。这样的物质保障和情感支持,从客观上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慢就业”成为了毕业后的可选之路。也正因为家庭对学生的“周全”保护,使学生习惯了父母的督促,在就业准备阶段缺乏自我思考,自我认知不清晰,也欠缺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1.3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3.1毕业生就业思想观念保守
毕业生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求职过程中考虑片面,想找一个“稳定职业”“铁饭碗”,这些职业相对而言竞争更加激烈也更难获得。有的毕业生一心只想找一份“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错过或放弃了很多就业机会,成为“慢就业一族”。 1.3.2毕业生就业目标定位模糊
有的毕业生对自身了解不充分,目标定位模糊,容易受到身边同学和家人的影响,不清楚自己到底要找什么样的工作,盲目就业,跟随大流,尝试了很多与自身需求不匹配的机会,而屡屡失败。有的毕业生因为考研、考公失败,选择“二战”,也加入了“慢就业”的队伍。有的毕业生想选择的目标太多,朝三暮四,任何有可能的机会都想去尝试一下,结果因为准备不充分,缺乏经验整理,导致“慢就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3.3毕业生个人能力和素养欠缺
有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无心学习,专业能力薄弱而缺乏竞争力。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是“水课”,采取的是“浑水摸鱼”的态度,只求能拿到学分而不注重提升职业规划能力、求职能力和综合素养。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竞争压力,部分大学生因为心理承受能力与自我调适能力不强,不能勇敢地面对现实,心理失调严重,又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就选择逃避就业的消极态度。 2“慢就业”现象的对策研究 2.1政府层面
2.1.1发挥统筹引作用,深化产业结构改革
政府要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统筹引导作用,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不断深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改革,使用人单位提供更多与大学生相适合的就业岗位。除此之外,政府要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2.1.2清除制度障碍,优化人力资源分配
政府要将大学生基层就业战略深入开展下去,对就业创业政策进行统筹谋划,将制度性障碍彻底清除,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使大学生择业更加自由,以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就业率。
2.1.3做好就业保障,良性发展就业氛围
政府要从政策以及资金层面为大学生提供必要保障,联合高校开展丰富的就业培训,不仅为他们提供就业扶助资金,还为他们提供求职技能培训,解决高校毕业生群体经验缺乏、沟通交流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升高校就业难、就业慢学生群体的市场竞争力。 2.2高校层面
2.2.1融合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要以科学合理的价值标准引领毕业生就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就业实际相结合,将实现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局中,鼓励学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到贫困地区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要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全程,从学生入学开始,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论坛、讲座、沙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解读中央与地方促进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了解各行业各职业,了解和认清自我,调整就业心态,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态和用人方式。
高校就业推进工作者要对“难就业”学生实施精准帮扶,应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具体分析,加强引导,逐个击破,避免毕业生为逃避就业压力而无奈选择继续深造。 2.2.2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程度
高校要根据社会人才市场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修正培养目标,理清培养定位,加强专业建设,突出学科特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市场多样化用人需求。
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深度合作,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3+1”校企联合培养、“2+2”创新机制培养等形式,让学生更早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了解用人单位,尽早做好职业规划,进行自我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 2.2.3强化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高校在全程化教育体系中,要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品质,爱岗敬业、勤奋努力的精神。要通过举办各类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能。可以举办学科专业竞赛,增强学生专业本领;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就业模拟大赛、心理抗压大赛等,增强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 2.3家庭层面
2.3.1与高校密切形成合力,正确引导就业观念
家长要密切与高校联系,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破除“稳定职业”“铁饭碗”等传统思想,破除把工作分为高低贵贱的等级意识。家长要加强对子女职业价值观教育,帮助子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合理进行职业定位,追寻职业目标;纠正不良职业倾向,克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
2.3.2目标与理想教育相结合,端正就业态度
家长要根据现实情况,帮助子女对就业现状进行冷静和客观分析,对子女进行目标与理想教育,端正就业态度。家长在给予子女一定物质保障的基础上,更要给予子女精神支持和引导,引导子女辩证看待“大我”与“小我”,积极响应国家基层就业号召,勇于投身基层一线工作。家长要杜绝“大包大揽”、过于溺爱子女的现象,要让子女学会自主完成就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4毕业生个人层面
2.4.1树立大局意识,转变思想观念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树立大局意识,转变传统就业观。从入学开始,就要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与自身发展相关的活动或竞赛,不仅要规划好学习和生活节奏,也要将自己的就业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还要将实现个人价值与人生理想相结合,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不能唯薪酬待遇论,也不能唯稳定论。 2.4.2理性认识自我,合理定位目标
毕业生要学会理性评估自身学历、能力等指标,全面客观认识自我,摆正自身位置,切忌“眼高手低”,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要精准定位就业目标,对用人单位的薪酬待遇、就业环境等要求切合实际,采取务实的策略,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职业规划的目标,选择合理、合适的岗位。 2.4.3提升个人能力与综合素养
大学生要注重专业学习,增强专业能力。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就业过程中的求职能力。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增强用人单位看重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要注重培养较强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适能力,勇于走出舒适区,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就业困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挫折,体现出勤劳踏实的优良品格。 3结语
“慢就业”现象是伴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要解决“慢就业”的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和毕业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政府统筹规划,深化改革,优化就业环境;高校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正确引导就业观念,端正子女就业态度;学生自身转变思想观念,理性认识自我,提升综合能力和素養。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慢就业”现象的发生,使就业回到健康良好的发展道路上。 作者简介:李江龙(1991.9-)男,汉族,江西萍乡人,硕士研究生,广东工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亮,吐孙阿依·图尔荪.新时期大学生“慢就业”成因及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03):145-14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马力,邓阳.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探析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5):93-99.
[3] 李先国,易俊,周娟,彭建军,孙美兰.新时期大学生“慢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以NH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1):143-144.
[4] 李宁.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缘由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9(14):116-117. [5] 姚佳,于涛,贾云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04):159-1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