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应对方法

2020-07-08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青海环境 第23卷第4期(总第90期) 2013年12月 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应对方法 张萍 (青海省环境信息中心,青海摘西宁810007) 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影响力明显加大。环保新闻逐渐成为老百姓 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一些负面信息的曝光很容易使环境保护部门成为网络舆情焦点,作为环境保护部门应如何 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及时有效地正确引导,消除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网络监督下提高环境执法公 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情;特点;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454(2013)04—170~03 1 网络舆情的定义及特点 情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网络舆情所关注的 1.1 网络舆情的定义。舆情是公众对国家的政 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情 绪、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网络传播快捷、信息多 元、传播方式互动,与传统媒体具有很大的不同。 话题都源于现实世界,人们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 等等都在网络中有明显的体现。 1.2.2偏激性与真实性。网络之所以如此风靡,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网络表达的自由和畅通。人 们在现实社会中由于没有表达渠道、倾听对象等 原因,不能和不方便表达的看法,却可以在网络中 发表和传播。甚至于一些个人和组织利用网络这 在网络媒体中,公众既是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 信息的发布者。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 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出信息。网络舆情常常包含着 来自不同社会层次的公众的声音,这种声音包含 着他们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 方面的特点,组织策划各种极端事件。因此网络 舆情常常具有偏激性,与社会现实出现一定的偏 众的意见和呼声。网络作为传播公众言论的载 体,其传达的信息正是网络舆情内容之一。笔者 认为,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空间内流行的对社会问 差,但由于网络舆情的非加工性,它也反映了人们 最真实的想法,向社会传递了最真实的信息。如 果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及时总结和分析,将对改进 和提高行政效率具有很大作用。 1.2.3 多样性与目标性。网络的信息量十分庞 大,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每一个主题又可 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通过网络传播的公众 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具有较 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 1.2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 网络上的反映,因此它具有社会舆情的特点,同 时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广泛性、及时性、 多样性等特征,网络舆情也有自身独特的一些 特点。 1.2.1虚拟性与现实性。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 以汇集各个地区、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的人们参 与互动。由于生活环境、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人 们所持有的看法和意见也不同。一方面,由于网 络的覆盖面的广泛性以及网络承载信息能力的无 可比拟性,网络舆情的主题也具有多样性、网络舆 情的参与者具有多样性,同时人们的观点和看法 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模拟现实生活创建出一个网 络环境,代码、符号构成了虚拟身份,进入网络的 个人以虚拟身份在虚拟空间中发表看法。网络舆 收稿日期:2013—10—15 同样具有多样性。另一方面,人们发表看法和意 见并非是漫无目的的,而是基于个人利益,具有一 定目标性,能够反映人们的观点、需要、诉求。 170 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应对方法1.2.4 突发性与长期性。网络可以进行超时空 张萍 员也可以通过网络成为人们眼中的明星,更为可 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网民们齐心协力争夺的民众 利益,会在阳光的政策下得以实施_4]。社会现实 的即时信息传播,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报道到发 起讨论几乎可以实现同步。因此网络舆情不像传 统的社会舆情,需要经过一个信息逐渐扩散,最终 形成关注和讨论热点的过程,它的产生具有突发 性的特点。同时,由于人们的关注度较高,相关人 体现在网络舆情上,网络舆情也对现实社会有着 越来越现实的影响和推动 。 2.2 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网络社会的匿名性, 员也会热衷于对事件进行追踪和连续报道。所以 网络舆情常常涵盖了一个事件从起因到结果的全 过程,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2网络舆情的形势 2.1 网络舆情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 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 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 情的主要载体之一…。2013年7月17 13,中国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2次中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 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 年底增加2 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较2012年底提升2%l2 J。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 人把互联网作为信息发布与信息获取的首选渠 道。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 等大型门户网站,天涯、猫扑等BBS论坛以及微 博、微信等,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与获取的主要平 台。网络舆情从以前的小打小闹已经逐步演化为 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网民在互联网上不断参政 议政、谈是论非、指点江山。这种网民和政府之间 零距离的交流,已大大开阔了公众参与本身的视 野,也拓宽了公众自身的思路,提升了公众的自身 素质。这种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也已穿透社会 的各个层面,逐渐渗透到政治层面,并进一步影响 着政府执政者的思维理念。因此,各级政府部门 积极行动,把倾听网民的声音作为了解民意掌握 舆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今年以来发生的网络公共事件来看,网络 舆情的监督职能已经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充分认 可,并且通过网民的参政议政在某种程度上真正 可以影响到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得以解 决,并且也会切切实实地影响到政府在政策上的 改变和倾斜。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小事可以引 起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人们生活中的基层人 使得个体在网络社会中的表现和现实社会中表现 大相径庭。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会受到社 会法律道德,以及交流者本身和交流对象的身份、 地位等的影响,但网络的匿名性抹去了人们之间 的这些个性差异,而且很多时候人们无需对自己 的行为承担后果。有时网民针对某些社会事件发 表意见,仅仅是为了宣泄个人愤怒情绪;进行网络 辩解和争论时,也仅仅是为了表达而表达,至于表 达的内容,却被忽视。人们会不顾后果或情绪化 的行事,而这些行为很可能会通过网络的传播与 共享机制进行放大,造成恶劣影响。在网络虚拟 社会,个人具有充分表达自由,且缺乏现实社会中 的法律、道德方面的约束和限制,此时若不以公共 利益为出发点,一味地强调和放大个人利益,甚至 通过制造网络谣言,误导网络舆论的走向,形成具 有偏差的网络舆情,最终将会导致政府决策的失 误。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故意散布虚假、灰色、 庸俗、暴力的言论,扰乱网络信息传播的规范性、 真实性,也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这 种情况下,如果正面的声音缺失,网络的自发舆论 就会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形式。因此,网络舆论 的正面引导势在必行,尽量杜绝这种非理性网络 舆情的滋生和蔓延,净化网络舆论空间,引导网民 做一个理性和知性的舆论监督者显得尤其重要。 3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对 环境保护工作的影响力明显加大。环保新闻逐渐 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一些负面信息的 曝光很容易使环境保护部门走上舆论关注的风口 浪尖,成为网络舆情焦点,作为环境保护部门如何 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及时有效地正确引导,消 除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网络监督下提高 环境执法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网络舆情的敏锐性, 自觉培养适应网络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 171 青海环境 第23卷第4期(总第90期) 2013年12月 日益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 面对舆论压力要有承受能力,更要提升应对水平; 不仅要使信息公开成为常态,更要学会主动研判 网络舆情。特别是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定期开展 舆情培训,提高公务人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 用互联网的能力、舆论引导的能力,确保环保部门 在应对舆情中掌握话语权、占得主动权。学习在 群众和舆论的批评、监督下推进工作,主动接受网 络监督。通过网络这个载体,拉近领导干部与群 众的距离,使老百姓可以直接向领导干部建言献 策、表达诉求。同时,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 念,既不畏惧网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不忽视网 络的优势和作用,把网络建设成为表达民意的平 台,善于从网络舆情中发现工作的盲点、弱点和问 题,寻找舆情形成的社会基础,从根本上解决问 题。 3.2发挥政府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对网络 舆情的正确引导。我国现有的传统主流媒体,都 是党和政府的新闻舆论宣传机构,在受众中享有 较高的信誉和权威。应把这种信誉和权威延伸到 网络,办好环保政府网站,加大对政府网站的扶持 力度,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真正 成为能对本地网络舆论起主导作用的权威网站。 努力加强正面舆论引导,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 地,用正确舆论引导广大网民,充分发挥政府网站 舆论引导“主力军”、正面言论“放大器”和政府网 站权威信息“资源库”的作用,构建大范围、宽领 域、多层次网上舆论引导平台。要充分发挥环保 政府网站政民互动栏目的传播迅速、网民参与面 广、互动性强等优势,实现舆论引导效果最大化。 在洞悉网络舆情特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网民的有 序参与,善于倾听网民的心声和民情,坚决抵制和 批判失实、低俗信息的传播,使网络空间成为社会 核心价值传播和弘扬的场域,使网络空间与现实 社会形成良性互动。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 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通过准确、客观、全 面的宣传报道,向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满足公众 的信息需求,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 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反动观点的不 良影响。 3.3建立健全应对舆情的工作制度和应对机制, 1 72 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的化解能力。建立健全工作制 度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要建立信息发布制 度,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将重点、热点工作信 息公布在网站上。要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利用先 进技术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掌握舆论动向。要建 立舆情引导制度,对舆情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 问题的根源,并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回应公众 疑问,不作无谓争辩,不跟风炒作,不人为制造热 点。要建立舆情处理预案制度,就工作中的热点 问题和容易发生舆情的网络等媒体,事先研究制 定相关应对预案。同时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快速 应对机制,积极探寻内在规律。坚持预防为主,建 立应对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对涉及本地环境保 护工作且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防 患于未然。要强化正面疏导,建立应对网络舆情 的处置机制。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 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 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预见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 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 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 依法妥善处置;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 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 好有关解答。要做好风险评估,建立应对网络舆 情的研判机制。要充分利用公众媒体,建立应对 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及 时、客观地发布信息,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 支持,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 3.4 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为目标,构建网络问政 新体系。网络在反映群众心声、表达群众诉求方 面有独特优势。运用得当的话,可以成为发现问 题的“显微镜”、体察民情的“晴雨表”。要认真对 待网民留言,通过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建立网民与 领导干部直接交流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宽信息 沟通渠道,认真听取群众的好意见、好想法、好思 路,努力集思广益,避免闭门造车,从而使决策制 定体现公正性、增加透明性,促进科学决策、民主 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网络问政 的意义在于对民意结果的运用,要确保民众反映 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群众贡献的智慧得到 有效发挥,从而把网络优势转化为执政的优势。 要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 (下转第177页)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研究 陈良博 时间推移的扩散模拟动画,提供危机预警并辅助 发生后,应急工作能够快速、高效地展开,必须建 立在日常科学、严格的应急演练基础之上。系统 应急方案的制定。同时系统可接收应急监测点传 回的实测数据反馈,对系统模拟结果进行实时校 正,以达到逼近实际情况的模拟效果。应急管理 人员可参考模拟分析结果,对应急决策做出适时 的调整。 内可实施异地同步的网上演练,不但可降低应急 演练所需各项资源成本,还可以提高演练的针对 性、真实性和实战性。 5结论 4.2.3适时决策快速化。系统内的综合数据库 对危险化学品、重点危险源、重金属污染企业、尾 本研究所建设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 统,充分结合了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特点和难点, 广泛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系统建设的先进经验,综 合应用多项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提高 了应急事件处置的时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为提 高环境应急工作现代化管理水平及完善应急管理 工作体制探索了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张海彬,张东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预警系统的探 讨[J].污染防治技术.2007.20(1):60—62. [2]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境应急管 理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251-253. [3]蒋中伟,刘冬梅,吴烈善.环境应急管理数字化系统建 设[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27(2):164~166. [4]张宝春,琚鸿.数字环保体系及战略意义探讨[J].广 州环境科学.2002.17(1):38—41. 矿库等环境风险源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同时,还对 所有风险源进行综合统计和关联分析,所有结果 均可在GIS地图上直观空间展示,从而为应急指 挥中心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系统 内提供的大量应急案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 规范,为应急工作人员在类似事故发生后提供有 效参考。 4.2.4统一指挥高效化。系统基于最新的物联 网技术,可与现有的各类通讯指挥系统进行对接, 包括应急通讯指挥车、单兵设备、笔记本、平板电 脑、智能手机、卫星电话等各类设备均可全面集成 到系统中,使事件现场各种信息均可及时回传。 系统还突破通讯业务门槛,将个人终端纳入到系 统中,通过智能手机、手提电脑等单兵设备,可将 事件现场的监控延伸到常规应急监测车无法进人 的区域。 [5]郭振仁,张剑鸣,李文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 应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1~13. [6]饶清华,曾雨,张江山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预警应 急系统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32(10):97—100. [7]邹逸江.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 [J].灾害学.2008.23(1):96~101. [8]杨卫军.国外典型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和软件平台功能 模型简介[J].警察技术.2007(4):28~30. [9]陈海洋,滕彦国,王金生等.环境应急指挥平台研究 [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7(7):175~194. 4.2.5 日常管理标准化。系统不但立足于事故 应急指挥的非常态管理,同时也全面服务于应急 相关的常态管理工作。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可在系 统内进行包括应急预案、风险源管理、应急资源管 理、监测预警、应急培训、应急能力评估、应急能力 建设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 4.2.6应急演练科学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上接第172页)完善信息运作体系,细化工作职 公信力。 参考文献: [1]李婷婷.网络舆情视角下的政务公开研究[R].2012. 责,加强组织协调,建立顺畅的舆情集中、归纳、核 实、提炼、处理、反馈的机制,让网络成为干群沟通 联系的绿色通道。要通过科学民主的程序,把网 民民意内化成一种良性的执政思维与行动,争取 更大范围的理解和支持,自觉把互联网的优势转 [2]柯健.公安机关网络舆情预警及对策机制探讨[J].广 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总第66期.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 状况统计报告.hu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1307/ ̄0130717_40664.htm.2013—7—17. 化为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现实动力和强大合力。 真正做到让网民满意、使工作受益,以实际行动解 民之忧、取信于民,树立环保形象,提高环境执法 [4]陈多雨.我国政府在网络舆情监控中面临的问题及对 策研究[R].2011.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