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

2021-03-15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创新论坛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 石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北京100038)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3)03—0493—01 摘要: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信念和价值观。主要特点有:非主流性、非理-陛、负面性、有组织性和从众性。 关键词:网络舆情;概念;特点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和网民数量的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博客、微 博客、微视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社会事 件,出现了诸如局长日记门、“陕西表哥”、“房姐”等一列网络事 件,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执政为公、立党为民的形象,各地的负面事 件刚好为网民发表负面言论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三是如前所述,网络 参与意识较强的两类人中,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情况不佳的网民,在 件,在网络和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 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 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这一概念主要有以下内涵:一是网络舆情是 从属于舆情的一个子概念,虽然在实际应用中,网络舆情占据了舆情 的大部分空间,但不能混淆使用,必须明确网络舆情出现的的前提是 在互联网空间内;二是中介性社会事件主要指的是“公权力的运行过 程和结果”,这一界定明确了非公权力主体在实际工作中所产生的社 会意见不属于网络舆情,而是属于舆论范畴,并指出网络舆情的出现 必须以某一具体的社会事件出现为前提;三是民众是网络舆情形成的 主体,网络舆情的本质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总 和,这里的民众往往和某一群体或阶层紧密联系,并不需要大多数民 众的认可。 二、网路舆情的主要特点 (一)从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来看,主要表现为网民的非主流性 和非理性。 中国拥有数量世界第一的网民,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社会的主 流人群是那些每天上下班的男女,是那些在工作岗位上勤劳工作的员 工,是那些在节假日外出休闲的人群。大部分人上网以新闻浏览、信 息查询、通信联络、娱乐游戏为目的,即便是对于热点新闻也多是以 一种看热闹和围观心理,采取快速浏览、一目十行的方式阅读,真正 发帖进行深入分析的网民往往是绝大少数,一些热门贴文的点击率常 常数十倍甚至于百倍于回复率,充分证明了这点。 在网络上主动发表观点,参与网络意识较强的主要有两类人:一 类是那些在实际生活中不得志,对现实生活和社会不满意,而又无法 通过实际生活改变现状的人群;另一类人是一般受过高等教育,有较 好的文字和语言组织水平,热衷于批判和揭露现实生活的中的各类事 件,引导网民舆论,这类人具有更强的网络参与意识和行动能力。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民可以在网络上拥有独立于实际生活 的网名、头像、身份等信息,现实法律和道德对网民的约束力大大降 低。许多网民在网络上信马由缰,任意发表观点,特别是一些年龄不 大,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缺乏对社会事件的阅读和基本分析能 力,因此网络上的言论多属于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一类,具有明 显的非理性色彩。大多数网民做判断下结论,往往仅凭个人的直观感 受和个人喜好,缺乏基本的思考和逻辑分析过程,网络上也因此各种 捕风捉影、混淆视听的言论,甚至于造谣生事。 (二)从网络舆情的内容来看,主要表现为负面性。 网络舆情的负面性主要表现为批评的多,表扬的少。网络上不乏 赞美社会上的好人好事,肯定政府作为的声音,比如在汶川地震等抗 灾救援事件中,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通过网络的力量井喷式的 进发出来,各地群众以各种方式主动参与救援,帮助灾区群众恢复、 重建家园。 但就总体而言,网络上各种言论仍然是以负面言论为主,主要有 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负面言论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容易引发网民的好 奇心理和思考讨论,网民对于负面报道的关注度远远超过正面报道, 网络媒体利用网民这一心理,常常通过爆料、偷拍等方式来炒作某一 话题,吸引关注度;二是随着网民素质的提高,网民对于政府作为的 关注和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矛盾多发时期,近 年来,各地政府经常爆发贪污腐败、强拆、选举舞弊、环境污染等事 网络上发表各种批评甚至谩骂的言论,成为他们发泄不满的主要方 式,而另一类网民往往把批评作为展示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方式,有 的甚至为了批评而批评。 (三)从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来看,主要表现为有组织性和从众 性。 网络意见领袖的出现是网络舆情有组织性的主要体现。网络意见 领袖是指那些在网络上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 “活跃分子”,他们在网络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 过滤作用。他们往往通晓网络操作规则,谙熟大众接受心理,通过设 置议题、制造热点操控网上舆论。由于网络具有天然的扩散性,当一 个议题或热点话题产生后,在网络意见领袖和网络水军的推动下,舆 论会如同滚雪球般扩散,传播的速度,波及的广度及影响力度几乎呈 几何级数增长。在网络意见领袖的组织下,一个话题可以在较短的时 间内,利用较小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成为热门话题。 从众性主要是由网民的先入为主的判断和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 “马太效应”造成的。当一个事件发生后,最早出现的观点、意见具 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在信息曝光尚不充分的条件下,网民很容易倾 向于相信这些先发出来的观点、意见。在短时间内,这些观点急速传 播,造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加之大部分网民独立思考,自身分辨能力 不强,很容易就形成跟风之势。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在此种情况下, 要么丧失信心,放弃辩驳,要么在发表不同意见后受到网民的狂轰乱 炸,以致沉默不语。 学术界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结合结 合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不仅 需要各级党政干部密切关注,也需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网络舆情和 其他事物一样,犹如一把双刃剑,如把握得当,网络舆情能全面反映 社会形势,推动社会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是党和人民之福;把握 不当,则会成为模糊社会发展主流和蛊惑人心的罪魁祸首,是国家和 社会之祸。 参考文献: [1]周滨.“微博问政”与舆情应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李昌祖,张洪生.网络舆情的概念解析[J].现代传播,2010.9. [3]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1 [4]柳虹,徐金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研究[J].科技通报,2011.3. [5]倪艳平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N].江苏法制报,2009.9.7(6). 作者简介:石祥(1989一),安徽安庆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级行 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安管理方向研究。 时代报告2013年3月下I 4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