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摇篮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悟歌曲蕴含的情感,深化音乐体验,激发歌唱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本曲。
3、自主创新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即兴创编与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习惯与能力,为学生将来胜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情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八度大跳及高音的演唱
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以下方法实施教学:
(一)感受体验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基础上,把握歌曲内涵,激发学生情感。
(二)示范法
通过教师声乐示范,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开动脑筋,审听声音效果,使学生更直接地领会教师提出的要求。
(三)设问引导法
教师设问,巧妙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巧设铺垫法
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是声乐学习的“拦路虎”,运用心理教学法精心设置铺垫,把歌曲中八度大跳和演唱高音的难点分解到发声练习、歌曲视谱及练唱歌曲中解决,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自然渡过难关,避免学生产生恐惧演唱高音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歌唱状态。
(五)教师暗授学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下载摇篮曲音乐等 。在练唱歌曲时,学生主要采用审听模唱法、对比演唱法、形象记忆法、情绪记忆法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制作音乐课件。
教学用具:音乐课件、多媒体、钢琴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舒伯特《摇篮曲》歌曲,学生在温馨柔美的音乐中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氛围中。】
上课铃响后学生起立,师生用音乐相互问好:
【设计意图:把常规但枯燥的师生问好用音乐来代替,既组织了课堂,又做了简短的发声练习,体现了声乐课特色,一举两得。】
二、发声练习
1、 1=C 2/4 1 3 5 3 │1 3 5 3 ┃1 — ‖
mi ma a
练习要求:尽力保持喉头稳定,喉咙打开,声音位置统一。
2、 1=C 3/4
1 1│i — 6 4│ 5 ─ 3 1│4 3 2│ 1— ‖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愿上 帝 保护 你, 一直 睡 到 天 明。
你静 静 地安睡 吧, 愿你 梦 见 天 堂。
第一步:用lu练唱,教师示范并提示,唱八度大跳音程时喉头要稳定,用气息支持声音,气息控制平稳,声音连贯、柔和,保持高位置共鸣。
第二步:在以上基础上,加入勃拉姆斯《摇篮曲》相应歌词来练习。
三、新歌学习
(一)导入新课。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由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曲调平静、徐缓优美,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充满了母亲对孩子真挚的爱。古今中外,摇篮曲有很多种,如:中国东北民歌摇篮曲、莫扎特摇篮曲、舒伯特摇篮曲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勃拉姆斯《摇篮曲》。
1.作者简介
勃拉姆斯(1833—1897)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他曾与巴赫、贝多芬齐名,被称作“德国三B”(姓氏的第一个字母都为B),由此可见他在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音乐、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小提琴奏鸣曲及合唱作品。在他的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
代的作曲家相比,他追求内在的感情和深刻的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他继承传统,汲取浪漫主义的精华,写出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表达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杰出代表。
勃拉姆斯一生从未间断过艺术歌曲的创作,数量最多并最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近两百首)。它们直接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艺术歌曲的传统,感情真挚朴实,声乐和钢琴部分结合完美。他记录整理所完成的《德意志民歌集》是他对德奥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最大贡献。
2.歌曲分析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情绪亲切、温柔、恬静,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听来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母亲坐在摇篮旁边,用手动摇篮,以亲切对话的语气,唱着催眠的歌曲,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慈祥的爱,也使我们感受到和平、幸福和温馨的生活气息。
歌曲用F大调(学生演唱时可以用bE大调)。单二部曲式。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第一乐段(第1—8小节)包括两个乐句,第一个乐句(第1—4小节),其中又可分为两个乐节。第二乐句(第5—8小节)也可分为两个乐节。第二乐段(第9—16小节)同样包括两个乐句,第一乐句(第9—12小节),其中也可分为两个乐节,第二乐句(第13—16小节)其中同样可分为两个乐节。
这首歌曲虽为 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
拍的舞曲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词义。
(二)感受与体验 1、新歌欣赏
师:在学唱新歌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歌,在欣赏的过程中大家注意思考这样两个问题:第一,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二,为了更好地表达这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来演唱这首歌
(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并思考)
师:歌曲欣赏完了,哪位同学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
生:(略)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好,老师现在把大家的回答总结一下:这首歌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所以应该用徐缓的速度和较弱的力度来演唱。
2、让学生朗读歌词,从歌词中体验歌曲情感
3、教师范唱,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速度、力度与情绪。
(三)学唱歌谱与歌词
1、随琴模唱歌曲旋律
(1)采用随琴模唱法视谱,掌握歌曲旋律。
(2)教师呈现乐谱,学生思考:歌曲有几个乐句应该在哪换气
引导学生标出换气口,引导学生在唱谱时注意吸气和换气。
(3)强调在八度大跳处,找发声练习中的感觉用气息支持声音。
2、模唱歌词,初步唱会歌曲,通过对比演唱和探讨解决以下问题:
(1)感受装饰音的作用并唱好装饰音。
(2)在演唱中注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情绪。
(四)知识技能训练 1、教师:这首歌曲,表现了母亲在哄孩子入睡时对孩子真挚的爱,演唱时要将歌曲中母亲慈爱、安祥的形象用歌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大家解决下列问题:
(1)注意歌曲情感与弱起拍的歌唱呼吸,把声音唱得连贯、柔和。
(2)八度大跳处运用气息支持唱出纯净、柔和的声音效果。
(3)歌词中“贝”“魂”“帝”“你”等字咬字后牙关应尽快打开,声音要自然。
(4)注意长音与装饰音的吐字咬字与归韵,并唱得轻松自如。
(5)随着旋律起伏,要做出自然的强弱变化来表达歌曲中真挚的爱。,
针对以上问题及不同学生学习理解能力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训练: (1)学生逐字逐句练唱,教师听辨并进行对比范唱,学生审听声音效果再反复练唱。
(2)教师利用肢体语言及生动形象的比喻,带动学生充分体会与理解声音的感觉后进行练唱。
(3)学生进行对比范唱,通过对比分析获得正确声音效果后进行练唱。
3、鼓励学生进行独唱表演,教师点评并辅导。引导学生背记歌词、和伴奏,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完整演唱歌。
四、探索与实践,深化技能学习。
1、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可利用教室内资源自编自导进行演唱排练,教师负责音响播放及侧面观察、引导。
2、分组汇报演出,学生相互欣赏评价。 五、课堂小结:
1、教师提问:学习本课有何收获由学生谈收获。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讨论,对摇篮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较完整地演唱勃拉姆斯《摇篮曲》。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的爱是真挚而无私的,懂得回报爱才能使我们更幸福,因此希望同学们学好技能,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来报答母亲的爱。让我们用真挚的情感、柔美的声音再演唱一遍勃拉姆斯的《摇蓝曲》。
【设计意图:知识技能是为表现音乐情感服务的,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对爱有更深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品格,激发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作业:1、练唱勃拉姆斯《摇篮曲》,下周以独唱形式回课,教师和学生代表评分,分数计入实训成绩中。
2、聆听、哼唱:莫扎特、舒伯特、中国东北民歌摇篮曲。
下课! 播放《让爱天天住我家》
板书设计:
勃拉姆斯《摇篮曲》
歌曲速度:较缓慢
歌曲力度:随着旋律起伏有自然的强弱变化
歌曲情绪:温柔、亲切、安宁
勃拉姆斯《摇篮曲》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声乐是幼儿师范专业必修的专业技能课,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我们的教学是培养能胜任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合格的教师。
2、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大胆渗透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强化学生知识技能。
教学内容分析:
勃拉姆斯《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歌曲结构短小,共四个乐向,八度大跳及高音演唱是本曲的难点,应在理解歌曲情感基础上,合理运用气息支持,安排好呼吸来练唱,八度大跳的演唱做到过渡平稳、连贯,练唱全曲时力求声音连贯、流畅、平稳、柔和。
教材分析:
勃拉姆斯《摇篮曲》本课是本单元中以母爱为题材的一个作品,通过学习,能帮助学生了解摇篮曲的有关知识,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学会用连贯、柔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从而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知识技能。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悟歌曲蕴含的情感,深化音乐体验,激发歌唱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本
曲。
3、自主创新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即兴创编与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习惯与能力,为学生将来胜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情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八度大跳及高音的演唱
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以下方法实施教学:
(一)感受体验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基础上,把握歌曲内涵,激发学生情感。
(二)示范法
通过教师声乐示范,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开动脑筋,审听声音效果,使学生更直接地领会教师提出的要求。
(三)设问引导法
教师设问,巧妙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巧设铺垫法
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是声乐学习的“拦路虎”,运用心理教学法精心设置铺垫,把歌曲中八度大跳和演唱高音的难点分解到发声练习、歌曲视谱及练唱歌曲中解决,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自然渡过难关,避免学生产生恐惧演唱高音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歌唱状态。
(五)教师暗授学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下载摇篮曲音乐等 。在练唱歌曲时,学生主要采用审听模唱法、对比演唱法、形象记忆法、情绪记忆法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制作音乐课件。
教学用具:音乐课件、多媒体、钢琴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学生在温馨柔美的音乐中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氛围中。】
上课铃响后学生起立,师生用音乐相互问好:
【设计意图:把常规但枯燥的师生问好用音乐来代替,既组织了课堂,又做了简短的发声练习,体现了声乐课特色,一举两得。】
二、发声练习
1、 1=C 2/4 1 3 5 3 │1 3 5 3 ┃1 — ‖
mi ma a
练习要求:尽力保持喉头稳定,喉咙打开,声音位置统一。
2、 1=C 3/4
1 1│i — 6 4│ 5 ─ 3 1│4 3 2│ 1— ‖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愿上 帝 保护 你, 一直 睡 到 天 明。
你静 静 地安睡 吧, 愿你 梦 见 天 堂。
第一步:用lu练唱,教师示范并提示,唱八度大跳音程时喉头要稳定,用气息支持声
音,气息控制平稳,声音连贯、柔和,保持高位置共鸣。
第二步:在以上基础上,加入勃拉姆斯《摇篮曲》相应歌词来练习。
三、新歌学习
(一)导入新课。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由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曲调平静、徐缓优美,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充满了母亲对孩子真挚的爱。古今中外,摇篮曲有很多种,如:中国东北民歌摇篮曲、莫扎特摇篮曲、舒伯特摇篮曲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勃拉姆斯《摇篮曲》。
1.作者简介
勃拉姆斯(1833—1897)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他曾与巴赫、贝多芬齐名,被称作“德国三B”(姓氏的第一个字母都为B),由此可见他在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音乐、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小提琴奏鸣曲及合唱作品。在他的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他追求内在的感情和深刻的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他继承传统,汲取浪漫主义的精华,写出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表达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杰出代表。
勃拉姆斯一生从未间断过艺术歌曲的创作,数量最多并最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近两百首)。它们直接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艺术歌曲的传统,感情真挚朴实,声乐和钢琴部分结合完美。他记录整理所完成的《德意志民歌集》是他对德奥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最大贡献。
2.歌曲分析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情绪亲切、温柔、恬静,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听来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母亲坐在摇篮旁边,用手动摇篮,以亲切对话的语气,唱着催眠的歌曲,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慈祥的爱,也使我们感受到和平、幸福和温馨的生活气息。
歌曲用F大调(学生演唱时可以用bE大调)。单二部曲式。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第一乐段(第1—8小节)包括两个乐句,第一个乐句(第1—4小节),其中又可分为两个乐节。第二乐句(第5—8小节)也可分为两个乐节。第二乐段(第9—16小节)同样包括两个乐句,第一乐句(第9—12小节),其中也可分为两个乐节,第二乐句(第13—16小节)其中同样可分为两个乐节。
这首歌曲虽为 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词义。
(二)感受与体验 1、新歌欣赏
师:在学唱新歌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歌,在欣赏的过程中大家注意思考这样两个问题:第一,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二,为了更好地表达这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来演唱这首歌
(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并思考)
师:歌曲欣赏完了,哪位同学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
生:(略)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好,老师现在把大家的回答总结一下:这首歌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所以应该用徐缓的速度和较弱的力度来演唱。
2、让学生朗读歌词,从歌词中体验歌曲情感
3、教师范唱,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速度、力度与情绪。
(三)学唱歌谱与歌词 1、随琴模唱歌曲旋律
(1)采用随琴模唱法视谱,掌握歌曲旋律。
(2)教师呈现乐谱,学生思考:歌曲有几个乐句应该在哪换气
引导学生标出换气口,引导学生在唱谱时注意吸气和换气。
(3)强调在八度大跳处,找发声练习中的感觉用气息支持声音。
2、模唱歌词,初步唱会歌曲,通过对比演唱和探讨解决以下问题:
(1)感受装饰音的作用并唱好装饰音。
(2)在演唱中注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情绪。
【设计意图:初步唱会歌曲,注意演唱的呼吸,把握歌曲速度、力度及情绪。】
(四)知识技能训练 1、教师:这首歌曲,表现了母亲在哄孩子入睡时对孩子真挚的爱,演唱时要将歌曲中母亲慈爱、安祥的形象用歌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大家解决下列问题:
(1)注意歌曲情感与弱起拍的歌唱呼吸,把声音唱得连贯、柔和。
(2)八度大跳处运用气息支持唱出纯净、柔和的声音效果。
(3)歌词中“贝”“魂”“帝”“你”等字咬字后牙关应尽快打开,声音要自然。
(4)注意长音与装饰音的吐字咬字与归韵,并唱得轻松自如。
(5)随着旋律起伏,要做出自然的强弱变化来表达歌曲中真挚的爱。,
针对以上问题及不同学生学习理解能力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训练: (1)学生逐字逐句练唱,教师听辨并进行对比范唱,学生审听声音效果再反复练唱。
(2)教师利用肢体语言及生动形象的比喻,带动学生充分体会与理解声音的感觉后进行练唱。
(3)学生进行对比范唱,通过对比分析获得正确声音效果后进行练唱。
3、鼓励学生进行独唱表演,教师点评并辅导。引导学生背记歌词、和伴奏,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完整演唱歌。
四、探索与实践,深化技能学习。
1、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可利用教室内资源自编自导进行演唱排练,教师负责音响播放及侧面观察、引导。
2、分组汇报演出,学生相互欣赏评价。 五、课堂小结:
1、教师提问:学习本课有何收获由学生谈收获。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讨论,对摇篮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较完整地演唱勃拉姆斯《摇篮曲》。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的爱是真挚而无私的,懂得回报爱才能使我们更幸福,因此希望同学们学好技能,让自己拥有一技之
长来报答母亲的爱。让我们用真挚的情感、柔美的声音再演唱一遍勃拉姆斯的《摇蓝曲》。
【设计意图:知识技能是为表现音乐情感服务的,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对爱有更深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品格,激发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作业:1、练唱勃拉姆斯《摇篮曲》,下周以独唱形式回课,教师和学生代表评分,分数计入实训成绩中。
2、聆听、哼唱:莫扎特、舒伯特、中国东北民歌摇篮曲。
板书设计:
勃拉姆斯《摇篮曲》
歌曲速度:较缓慢
歌曲力度:随着旋律起伏有自然的强弱变化
歌曲情绪:温柔、亲切、安宁
演唱要求:连贯、流畅、甜美、柔和
音乐教学设计勃拉姆斯《摇篮曲》
一、教材: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
二、年级:七年级
三、教学内容:学唱勃拉姆斯《摇篮曲》
四、教学理念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作为一名年轻的音乐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我只能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让自己在音乐教育教学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
以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通过音乐作品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们得到审美体验的能力。也就是淡化课堂教学中那种直白地讲授、单纯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过程,代之以师生间民主、平等、投入、共同参与体验的活动。而审美离不开实践,音乐教育也离不开音乐实践。音乐实践是实施音乐教育、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主要途径。通过音乐实践,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创造音乐的能力和自信心。此外,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与心灵直接沟通的艺术,它通过音乐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在音乐作品的体验中,我们感受到的音乐情绪就是情感的体验,音乐情绪可以感染人、熏陶人。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影响人的过程。德育教育就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渗透、自然形成。
五、教学目标
1、通过《摇篮曲》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感受到母亲养育自己的不易,从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2、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3、①通过聆听、学唱、才艺展示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感受并体验速度、力度等重要音乐要素,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②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童年听过的“摇篮曲”、学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欣赏东北民歌《摇篮曲》,从中悟出“摇篮曲”这种体裁在表现音乐情绪和音乐情感方面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感受、体验歌曲的速度、力度。
在学唱《摇篮曲》之前,让学生欣赏并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为了更好地表达这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来演唱这首歌这样,学生从自己欣赏和歌曲内涵两方面的分析,很自然地感受和体验到歌曲的速度、力度。
2、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通过感悟《摇篮曲》的内涵和学唱《摇篮曲》,引导学生在欣赏和学唱的过程中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3、感悟“摇篮曲”这种体裁在表现音乐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异同点。
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听过的“摇篮曲”、学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欣赏东北民歌《摇篮曲》,比较、感受、分析中外“摇篮曲”在表现音乐情绪和音乐情感方面的异同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七、教学方法、手段
1、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图象、文字、动画、声音相结合,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摇篮曲》,把握《摇篮曲》内涵,更快、更好地学习歌曲。
2、兴趣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新课的导入部分,我针对学生都有好奇心的特点,准备一张班级某位学生百岁时的照片,让全班同学猜猜看他(她)是谁激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导入新课。
3、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现在音乐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新歌教学的过程中我安排学生在欣赏完《摇篮曲》之后,根据自己对这首歌的感受和理解思考: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 感情为了更好地表达这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声音来演唱这首歌让学生回答、讨论,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和归纳。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歌曲的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发挥。
八、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新知学习(欣赏《摇篮曲》→视唱歌谱→哼唱歌谱→演唱
歌词→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学生完整演唱)→审美提高→情感升华→结束部分
九、教学过程和步骤解析
㈠创设情境
1、教师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学生踏着音乐的旋律走进教室。
2、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伴着温馨、浪漫的歌曲和图片,学生走进教室,给学生创设了一种美的情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音乐课的良好氛围中,也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㈡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张咱们班某位同学百日时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猜猜他(她)是谁啊
生:想!
(教师出示照片,学生猜测)
师:照片上这个可爱的宝宝就在我们中间,老师给大家三次机会。好,谁能告诉老师,照片上这个宝宝是谁啊
生:(略)
师:下面就请照片上这个可爱的宝宝站起来,让大家见一见你的庐山真面目吧!
(照片中的学生起立,其他同学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啊,原来的你啊!其他同学,你们都猜对了吗不知道这样的一张照片,有没有让你回忆起儿时的往事其实当我们都是小婴儿是时候,最幸福的莫过于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妈妈哼唱的小曲儿、甜甜地入睡了。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地引导下一步一步地回忆起小时侯,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更好地导入新课。
师:现在大家回忆一下,在你的印象中,你都听过或是学过哪些“摇篮曲”,能不能给大家唱一唱
生:(略)
师:大家唱得都非常好,还有一些“摇篮曲”了,连老师都没有听过,你们真棒!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摇篮曲”,它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在1868年创作的。
【设计意图】由学生已知的摇篮曲入手,逐步过度到新课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也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伏笔。
㈢新知学习
1、新歌欣赏
师:在学唱新歌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歌,在欣赏的过程中大家注意思考这样两个问题:第一,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二,为了更好地表达这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来演唱这首歌
(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并思考)
师:歌曲欣赏完了,哪位同学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
生:(略)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好,老师现在把大家的回答总结一下:这首歌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所以应该用徐缓的速度和较弱的力度来演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欣赏歌曲,自己感悟歌曲的内涵,并依据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选择合适的速度、力度、声音来演唱这首歌。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歌曲的能力。
2、新歌学唱
⑴视唱歌谱
师:清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把《摇篮曲》的歌谱视唱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视唱歌谱,可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同时学生完整地视唱歌谱,保持了歌曲的完整性,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歌曲、感受歌曲。
师:大部分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把歌谱唱下来,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首歌。
拍号:含义-弱起小节-作用
休止与换气
二分音符两拍与四分休止符对比
装饰音:唱法——作用(不解决)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视唱歌谱,学习效果较好。
师:老师已经指导大家如何演唱歌谱了,现在请同学们再和老师一起来演唱一遍歌谱,在演唱过程中,大家要注意老师刚刚强调的地方。
(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再完整演唱歌谱)
⑵哼唱歌谱
师:同学们唱得非常好,现在我们用哼鸣“ mu”来演唱歌谱,大家在唱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情绪。
【设计意图】学生用\"mu\"哼唱歌谱,无形中给学生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味歌曲的内涵。
3、演唱歌词
师:经过刚才歌谱的演唱,大家对这首歌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它。首先老师把这首歌演唱一遍,同学们欣赏迅速熟悉两段歌词。
(教师钢琴伴奏、范唱歌曲,学生欣赏并熟悉歌词。)
【设计意图】教师范唱歌曲,学生一边欣赏一边熟悉歌词,为下一步学生自己演唱歌词做了准备。
师:听了老师的范唱,大家也熟悉了歌词,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演唱这首歌。
(教师钢琴伴奏,学生演唱。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发现并改正学生演唱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完整演唱,感受歌曲内涵,解决装饰音作用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逐步学会演唱《摇篮曲》,并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装饰音的作用。
4、学生学习成果展示
师:很好,老师发现,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学会这首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了,相信很多同学都想在大家面前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现在老师就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老师再把这首歌播放一遍,大家可以随音乐一起唱一唱,检查一下自己哪里还唱得不够好,把它改正过来,另外,利用这段时间,大家准备一下,可以自己来唱,也可以几个人一起来唱。
(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并准备)
师:老师看到,大家刚才都在认真地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老师可以给给你伴奏。
(学生到前面展示,教师伴奏)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之美,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又为为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进行展示争取了时间。
5、学生完整演唱《摇篮曲》
师:同学们表演得真精彩,老师都被你们的歌声吸引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演唱这首歌!
(教师钢琴伴奏,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四)审美提高
师:同学们,我们学唱了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我们东北的民歌《摇篮曲》,在欣赏的过程中大家试着比较一下中外“摇篮曲”在表现音乐情绪和音乐情感方面有哪些异同点。
(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并思考)
师:好,谁能来总结一下,中外“摇篮曲”在表现音乐情绪和音乐情感方面有哪些异同点
生:(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学习外国《摇篮曲》和欣赏东北民歌《摇篮曲》,比较、感受、体会中外《摇篮曲》在表现音乐情绪和音乐情感方面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情感升华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自己童年听过的或是学过的“摇篮曲”、学唱了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欣赏了东北民歌《摇篮曲》,哪位同学能够告诉老师,你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有怎样的感受和收获
生:(略)
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也非常感动。确实,父母养育我们长大很不容易!一方面,我们要在生活上的各个方面帮助父母,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当然,这种回报应该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天……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摇篮曲》的学习,感受到音乐中和谐宁静的情绪感染,在这种音乐化的状态里,学生会有一种安逸、安全之感,很自然就联想到母亲对自己养育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德育教育就在这个时候很自然地渗透到了其中,比没有感情基础的、知识性的灌输效果好很多。
(六)结束部分
师:在今天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演唱一首《感恩的心》,同时也用这首歌结束我们今天的音乐课。
(教师播放《感恩的心》,师生共同演唱并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演唱《感恩的心》第一段,进一步得到情感的升华和精神的洗礼,同时,师生共同演唱,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师生关系融洽的体现。学生在音乐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与课前学生踏着音乐的旋律走进教室形成呼应,给学生一堂完整的音乐课。
. 一、教 学 目 标
(一)能够积极参与歌唱、聆听活动,对西方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有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
(二)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摇篮曲
“摇篮曲”最初为母亲抚慰婴儿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后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摇篮曲的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6/8是摇篮曲中最常见的节拍,其次3/4拍、4/4拍也常见于这种体裁之中。许多著名的作曲家都曾写过摇篮曲,并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如:莫扎特、舒伯特等。除了为人声合作的摇篮曲外,还有为各种器乐演奏而创作的摇篮曲。这种摇篮曲在内容和规模上都比声乐摇篮曲有更多的发展。器乐摇篮曲不限于催眠和描写婴儿入睡,而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刻画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精神境界。(二)学唱《摇篮曲》
1.在教唱歌曲时,要启发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想像歌曲的意境,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好这首歌曲。
2.可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听过的摇篮曲,使他们从中悟出摇篮曲这种体裁在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共性,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心的教育。
3.还可以另选一、二首其他著名的《摇篮曲》让学生欣赏。
)《摇篮曲》
1.作者简介
勃拉姆斯(1833—1897)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他曾与巴赫、贝多芬齐名,被称作“德国三B”(姓氏的第一个字母都为B),由此可见他在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音乐、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小提琴奏鸣曲及合唱作品。在他的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他追求内在的感情和深刻的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他继承传统,汲取浪漫主义的精华,写出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表达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杰出代表。
勃拉姆斯一生从未间断过艺术歌曲的创作,数量最多并最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近两百首)。它们直接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艺术歌曲的传统,感情真挚朴实,声
乐和钢琴部分结合完美。他记录整理所完成的《德意志民歌集》是他对德奥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最大贡献。
2.歌曲分析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情绪亲切、温柔、恬静,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听来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母亲坐在摇篮旁边,用手动摇篮,以亲切对话的语气,唱着催眠的歌曲,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慈祥的爱,也使我们感受到和平、幸福和温馨的生活气息。
歌曲用F大调(学生演唱时可以用bE大调)。单二部曲式。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第一乐段(第1—8小节)包括两个乐句,第一个乐句(第1—4小节),其中又可分为两个乐节。第二乐句(第5—8小节)也可分为两个乐节。第二乐段(第9—16小节)同样包括两个乐句,第一乐句(第9—12小节),其中也可分为两个乐节,第二乐句(第13—16小节)其中同样可分为两个乐节。
这首歌曲虽为 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词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