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1、陈⼦昂,字伯⽟,唐代⽂学家。
2、“古⼈”指的是古代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君主,“来者” 指后世贤明的君主。
3、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独”字“独”指孤独⼀⼈。⼀⼤⼀⼩形成强烈对⽐,更加衬托出诗⼈孤寂苦闷之情。4、这⾸诗是诗⼈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的史事⽽作,诗⼈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孤寂苦闷之情。整⾸诗通过采⽤直抒胸臆的表现⼿法,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5.请描绘⼀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这个画⾯。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思绪万千,想到了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君主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君也来不及见到,⾃⼰真是⽣不逢时,;看这茫茫宇宙,虽然⽆边⽆际,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6.“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两句诗营造了⼀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诗⼈把个⼈置放到⼴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显得渺⼩孤寂,从⽽产⽣⼀种苍茫的孤独感。⼆、《望岳》
1. 杜甫,字⼦美,号少陵野⽼,世称杜少陵,后⼈也称之为杜⼯部,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与李⽩并称“李杜”。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作“诗史”,他本⼈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部集》。
杜甫在⽂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家别》《垂⽼别》。
2..全诗以“望”字展开,从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赞扬泰⼭神奇秀丽的景⾊和巍峨⾼⼤的⽓势
3.颔联写近望的景象,其中“割”“钟”⽤的好。请简要分析。
钟:运⽤拟⼈,形象写出⼤⾃然把⼀切神奇秀丽的景⾊都汇聚到泰⼭。⽣动的突出泰⼭神奇秀丽.表达对泰⼭的喜爱之情。割:运⽤夸张和拟⼈,写出⾼⼤的泰⼭将⼭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巍峨⾼⼤的形象4.分析“⼀览众⼭⼩”中“⼩”的妙⽤。
“⼩”指矮⼩,不仅写出泰⼭巍峨的⽓势,同时象征了诗⼈攀登绝顶俯视⼀切的雄⼼和⽓概5. “会当凌绝顶,⼀览众⼭⼩”
①赏析:写想象中登上泰⼭的情景,不仅表现了泰⼭的雄伟,也表现诗⼈的⼼胸⽓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切的雄⼼和⽓概
②感情:表达了诗⼈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切的雄⼼和⽓概③化⽤:孔⼦“登东⼭⽽⼩鲁,登泰⼭⽽⼩天下”。④哲理:
(ⅰ)⼀切有所作为的⼈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切的雄⼼和⽓概(ⅱ)站的⾼才能望的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切。(ⅲ)只有战胜⼀切困难,才能享受到成功的⾃豪和喜悦。6.本诗的思想感情
(1)对祖国河⼭的赞美热爱之情,(2)表现了诗⼈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切的雄⼼和⽓概。反映了诗⼈乐观⾃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7、“⼊”字⽤的微妙传神,好像⼀只⼩鸟从远处徐徐⽽来,⼜徐徐⽽去,⾜见⼭腹是何等的深远。
三、《登飞来峰》
1、王安⽯:字介甫,晚号半⼭,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世称临川先⽣.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家,唐宋古⽂⼋⼤家之⼀,。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世纪伟⼤的改⾰家”。“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2、任选⼀个⾓度赏析“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千寻”运⽤夸张修辞⼿法,借峰上古塔之⾼,写出诗⼈⽴⾜点之⾼。3、请简要描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所展⽰的画⾯
⼀座千寻⾼的宝塔,伫⽴在飞来峰上,每当雄鸡报晓时,站在⾼⾼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4、任选⾓度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最⾼层”。
(1)赏析:这两句运⽤⽐喻,既实写眼前之景,⼜借景议论,表达了诗⼈远⼤的政治抱负,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反映了诗⼈为实现⾃⼰的抱负⽽勇往直前,⽆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哲理。只有站得⾼,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5、写出与“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最⾼层”诗句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诗句(⽤诗句解释诗歌中蕴含哲理)欲穷千⾥⽬,更上⼀层楼。会当凌绝顶,⼀览众⼭⼩。6.“只缘⾝在最⾼层”中“最⾼层”的理解。
字⾯上指千寻塔的最⾼层,实际上⽐喻政治上的最⾼决策层。
5.“⽇”是帝王的象征,“鸡鸣⽇升”表现了灿烂的图景,象征诗⼈美好的前程。6.“浮云”指保守势⼒,⽐喻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
7.这⾸诗表达了诗⼈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诗⼈为实现⾃⼰的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四、《游⼭西村》
1、陆游:南宋伟⼤诗⼈。字务观,号放翁,我们学过他的《⽰⼉》《⼗⼀⽉四⽇风⾬⼤作》
2、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写农村⼀⽚富⾜景象的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3、“⾜”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字,道出了诗⼈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4、赏析:⼭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1)、这句话对仗的⼯整,既写景⼜富含哲理。写出了⼭西村上环⽔绕,柳暗花明,⼀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写出了路疑⽆⽽实有、景似绝有复现的境界,(所以在描绘或赞美⼭⽔美景时常引⽤)(2)富含哲理。⽐喻困境中蕴含希望。(所以在⾯对困境时常引⽤)(3)现形容进⼊⼀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喻绝路逢⽣的情景。5“⼜⼀村”,“⼜”字写出了诗⼈在迷惘后的惊喜之情。
6诗中描绘南宋农村风俗画的句⼦: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7尾联表达了诗⼈怎样的感情?对游览之地的恋恋不舍,对农村⽣活的喜爱。
8请概括诗⼈游⼭西村的所见所闻:(1)、村民的热情好客(2)、优美的景⾊(3)、淳朴的风⼟⼈情
9诗歌写了诗⼈在⼭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作者对农村⽣活的喜爱之情。10“⼭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是⼴为流传的名句,你认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它?
答:(1)、⾯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定会有新的出路,进⼊新的天地。(2)、描绘或赞美⼭⽔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环⽔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11“⼭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这⼀名句为什么千古年来被⼈们⼴泛引⽤?
答:这句诗⽐喻困境中仍蕴含着希望,不仅与⼈⽣的各种境遇有惊⼈的契合之处,
⽽且时时⿎舞着⼈们,引起⼈们的共鸣。
12、诗中不仅反映了诗⼈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的句⼦.⼭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五、⼰亥杂诗
1.作者龚⾃珍,清朝思想家、⽂学家。2.本诗开头两句是如何写“离愁”?
诗⼈以“浩荡”修饰离愁,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法和马致远的“⼣阳西下,断肠⼈在天涯”有异曲同⼯之妙。
3、请描述前两句诗所展现的情景
我满怀惆怅的离开京城,⼣阳西下,更增⽆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指,⾛向天涯(故乡)4.赏析“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赏析(或是⾔外之意是什么?):这两句⽐喻,移情于物,诗⼈以落红⾃喻,以落红护花,形象的表明⾃⼰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国家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2)后来常形容⽼⼀辈为⽀持新⽣事物成长⽽竭尽全⼒,⼼⽢情愿牺牲⾃⼰。或⽤来⽐喻⼀些默默奉献⽢为⼈梯的⼈。
(3)启⽰:⼈⽣的价值在于奉献,即使⾝处逆境也不应该忘记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要有献⾝精神。5.诗中为什么不说“⼣阳斜”⽽说“⽩⽇斜”?
这⾥不取“⼣阳斜”⽽取“⽩⽇斜”正好与作者当时的⼼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家渐渐失败的现实状况。6.诗中流露出诗⼈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弃”的⼜是什么?
诗⼈想“舍”的是当朝者的⿊暗与腐朽,“不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7.这⾸诗写诗⼈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志向融为⼀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的复杂⼼情。
8. 这⾸诗抒写了诗⼈辞官告别多年的京城、回归故⾥的复杂⼼情,有哪些复杂⼼情?
①卸甲归⽥的惆怅。②回归故⾥的喜悦。③继续报国的坚定信⼼。
9、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国家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10.体现奉献精神的诗句有: 春蚕到死丝⽅尽,蜡炬成灰泪始⼲。⼈教版语⽂2016七年级下课外古诗鉴赏1、《⽵⾥馆》王维
独坐幽篁⾥,弹琴复长啸。深林⼈不知,明⽉来相照。译⽂:⽉夜,独坐在幽深的⽵林⾥;时⽽弹琴时⽽长啸。
⽵林⾥僻静幽深,⽆⼈知晓,独坐幽篁⽆⼈陪伴;唯有明⽉似解⼈意,来相映照。1、⽉夜⽵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表达了诗⼈宁静、淡泊和愉悦的⼼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动的语⾔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
⽉夜,⾃坐在幽深静谧的⽵林⾥,⼜是弹琴⼜是⾼声呼啸。⽵林深深,没有⼈知道诗⼈在这⾥,只有皎洁的明⽉透过茂密的⽵林照射过来,洒在诗⼈的⾝上,也洒在诗⼈的琴上。附其它有关赏析:⼀: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全诗传达出诗⼈怎样的⼼境?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的画⾯。【参考答案】
(1)写出了夜深⼈寂、明⽉相伴的景象。
(2)传达出诗⼈宁静、淡泊(或悠然⾃得、⾃在)的⼼境。(3)提⽰该诗写诗⼈在⽵林⾥独⾃弹琴、长啸、与明⽉相伴的情景。⼆: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个回答。(2分)答:幽篁指的是清幽的⽵林
(2)诗中表现了诗⼈怎样的⼼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中描述了诗⼈在幽深的⽵林中享受着安宁与⾃在的⽣活,时⽽独坐冥想,时⽽弹弹琴,时⽽长啸,⽆⼈来扰,到了夜晚,⾃有明⽉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淡泊的⽣活态度⾼雅的⽣活情趣。3、“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幽“深”等字的运⽤,渲染了⼀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诗⼈独⾃在⽵林⾥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怎样的性情?答:独坐、弹琴、长啸。⾼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这⾸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怎样的⼼情?答:宁静、淡泊的⼼情。2《春夜洛城闻笛》李⽩
谁家⽟笛暗飞声,散⼊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不起故园情。译⽂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呢?1、整⾸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这⾸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2、古⼈写诗⾮常讲究炼字,常有⼀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春风”,“满洛城”,仿佛⽆处不在,⽆处不闻。这⾃然是有⼼⼈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东⽆西,⽆南⽆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出,⼆者密合⽆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送别时折柳,盼望亲⼈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故折柳送⾏表⽰别情。“折柳”这⾸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4、诗中能揭⽰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不起故园情。
5、触发诗⼈故园之恋的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下分析。
答:古⼈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代表⼀种风俗,⼀种情绪,《折杨柳》这⽀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伤别之情。诗⼈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6、古⼈写诗⾮常讲究炼字,常有⼀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只管⾃吹⾃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们⽆限的隐忧;“满”字运⽤夸张的艺术⼿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内⼼闻笛后的孤寂⼼情。3《逢⼊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马上相逢⽆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
回头东望故园千⾥,路途遥远弥漫;满⾯龙种两袖淋湿,涕泪依然不⼲。途中与君马上相遇,修书却没有纸笔,只有托你捎个⼝信,回家报个平安。1整⾸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
答: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在⾛马西⾏。“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辞家远征,回⾸望故乡,⾃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漫漫”⼆字,给⼈以茫茫然的感觉。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怎样的⼼理?
答:表达了诗⼈挂念亲⼈⽽⼜⽆可寄托,担⼼亲⼈挂念⾃⼰的复杂⼼理。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思念起家乡和亲⼈,不禁掩⾯抽泣,泪⽔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句“龙钟”“泪不⼲”的浓重⾊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盾。“马上相逢”彼此⾏⾊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字,寄托了诗⼈全部的思家之情;⽽“平安”⼆字,却是家⼈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4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芳菲。杨花榆荚⽆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翻译:
花草树⽊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的杨花和榆钱也不⽢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芳菲”中的“⽃”的修辞⼿法,并简析其妙处。.
拟⼈,形象⽣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竞相开花、争妍⽃艳的美丽景象。请发挥想像,⽤⾃⼰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柳絮朵朵,像⽩雪⼀样,⼜轻⼜⽩,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3)本诗的主旨有⼈认为是劝⼈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
拟⼈、⽐喻⽣意盎然的晚春群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