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互联网+”背景下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素质之途径
课题名称:“互联网+”背景下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素质之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教师专业素质
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课题类别: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其他
研究类型:其他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162132901
课题设计论证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教师教育日益受到关注。新世纪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向应用层面深度转移。目前,以互联网、多媒体、云计算、大数据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教育教学各个领域渗透、融合,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管理、教学手段、质量检测方式,更改变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发达国家在利用信息化网络对教师培训方面,主要推出了三方面措施:一是以以传统大学为依托,通过开发相应的网络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二是依托专门的大学,成立网络教师学院,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三是以具体的项目为依托,开展培训,教师必须完成每一部分的学习与测试才能够进入下一部分课程的学习。这几方面的措施,我国目前也正在探索推行。
我国目前有中小学专任教师1064万人,县镇以下教师占到79.5%。由于受国家招生和招聘体制影响,这部分教师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和小规模学校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加之由于编制紧张、多数学校为单轨,一些学科无法开展校本教研和同伴合作。在这种情况下,若组织面授,会造成农村小规模学校“停课”,即便让见习生“轮岗支教”,也可能引发诸多弊端;若让教师按国家或省级教育部门的统一安排参加线上培训,存在培训内容和实际需求脱节。可以说,以课堂面授为主的传统培训方式,常常会受到师资、经费、管理及跨地域合作等因素的限制;在培训时间节点控制和人力物力投入上,往往无法满足培训需求。鉴此,我们提出在信息化背景下,充分依托网络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从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2010年国家颁发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建成覆盖
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2014年,教育部启动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此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从2015年起,连续两年召开国际教育信息化会议,专题探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我们就是基于这种背景来开展本课题研究的。
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大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还相对落后。从教育外部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从教育内部看,教师的专业素质整体不高整体影响着教育质量。通过提高边远、落后和农村小规模地区学校教师素质,并对这些特殊群体更大的发展平台和特别的关注,帮助农村地区学校跨越数字鸿沟,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从而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课题的研究价值也就在此。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目标是:通过开展信息化背景下,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素质之研究,优化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方式,形成网络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操作机制。
本课题所指“互联网+”背景,既遵循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脉络走向,也争取我国当前对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大致经历了电化教育、远程教育、“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等阶段,从资源网到云平台,从“移动学习”“智慧校园”“微课”“慕课”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教育教学方式。可以说,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信息化新时代。我们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改革必需把握这一方向。
本课题所指“农村小规模学校”,主要包括不足百人的村小和教学点。因为这些学校的教师工作任务重,很少有时间外出培训面授,也很少能够在学校进行同学科教研或者同伴合作、集体备课。甚至英语等一些师资薄弱的学科只有一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把研究的侧重点倾向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目的,就是探索解决他们从事教学和参加培训的矛盾,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实现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双提高”。
本课题所指“教师专业素质”,主要依据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通过网络培训等途经,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他们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公平发展、共享发展的推动者。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晋中市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改革试验区。2015年,荣获全国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创新优秀奖。从今年开始,我们将探索研究提高农村小规模小学教师为素质的有效途径。基本思路是:以寿阳等县区的小规模小学教师为重点研究对象,在组织他们参加国家和省级培训等线上学习的同时,积极探索网络协作、异地同步课堂、名师网上对话等多种研训模式,实现教师的“教”与“学”同步进行,融合提高,切实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教学与研修矛盾,提高培训的多样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访谈法等,具体是:
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和课题需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包括学习理论,参考资料,借鉴已有经验等。
调查研究:深入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专题调研,分析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得出的经验,加以论证完善。
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针对具体问题,不断分析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再付诸实施,不断完善网络培训体系。
个案研究:针对教学地点、小规模学校等,指定专门的、具体的研究对象,连续进行调查。
3.技术路线。在具体研究中,五种研究探索同时推进:
——探索“互联网+在线学习”。在组织他们参加国家和省级培训的同时,由市县教育部门开发符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师需求的教育资源,引导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利用备课时间在线学习。
——探索“互联网+协作教研”。依托晋中网络教研平台,深入开展网络集体备课、在线听课评课、视频互动教研、“一师一优课”等活动,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网络教研格局,提高教研效率,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探索“互联网+课堂创新”。依托本地名师,开发学科课件和教学微课,建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学资源库,供小规模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借鉴提高,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教师备课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探索“互联网+同步课堂”。建成一批“互联网+同步课堂”示范校,选定一门或几门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或示范课,盟区内优质学校和农村学校统一课表,将优质学校的优
质课输送到农村学校,逐步形成强校带弱校、一校带多校、优质教师带其他教师的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探索“互联网+名师点拨”。通过建立组织名师与边远山区教师建立微信群等,使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能够与本地名师随时随地联系、资讯、答疑,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者问题。
4.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6月—2016年9月)
选择研究试点学校、学习理论,完善组织,开展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组织相关试点学校制定具体的研究目标和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6年10月—2018年5月)
围绕课题研究目标,依据实施方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革和创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思想,分析存在问题,进一步发现问题,不断修改实施方案,不断调整、完善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年6月—2018年10月)
总结研究成果。在全市农村小规模学校中广泛推广,认真分析存在问题,明确改进方向和目标,认真分析研究过程,进一步掌握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和效益。
课题可行性分析
一、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本课题主要参加人员共5人,平均年龄39岁,大学本科以上5人,其中1人为清华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毕业。中小学一级教师4人,副高级职称1人。山西省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中国教育报聘任的通讯员1名,所有人员均有继续教育证书、普通话合格证。4名同志为晋中市教育电化教育馆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1名同志为机关全局性文秘工作人员。
课题组负责人史进智,中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多年从事教育管理研究和教育系统文秘写作。2009年6月,担任晋中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2013年3月以来,担任晋中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馆长。曾参与《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十年报告》和《山西省基础教育发展报告》晋中市域范围内相关工作的研究撰写,先后有《大力推经县城学校标准化建设》《晋中市做好教育均衡发展大文章》《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晋中市统筹发展城乡发展侧记》《明确改革思路坚持科学发展》《十年磨砺剑自锋,风劲扬帆正当时——晋中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回顾》等多篇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在《山西教育》《中国农村教育》《人民代表报》《晋中日报》等刊物发表。独立撰写《稳步发展的晋中教育事业》收录在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山西改革发展30年》一书。
其他参与课题研究的同志,均从2008年开始,就先后参与晋中教育城域网资源建设、网站运行维护、应用程序开发、数字校园网建设和网络教研平台应用建设等,具有一线实践经验,具备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和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素质。
二、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 单
位条件等)
1.基础保障
山西省晋中市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试点方向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规模化应用和探索。在多年的实践中,已经在市级平台上开展了6万多次空间应用互动,县级学科网络教研、名师引领下的网络教研等空间应用机制逐步成熟,为进一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2.经费保障
晋中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是专门从事全市电化教育规划、研究和管理的正科级建制机构,每年都要单列专项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开发、课程课题研究。该课题开题后,将做出预算,划拨专项研究经费,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推进。
3.硬件保障
课题研究中需要确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将作为试点,一并纳入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序列,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配套,确保设备达标、网络通畅,为教育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预期研究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