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的教育故事——行为偏差学生案例分析

2021-09-04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我的教育故事——行为偏差学生案例分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一位在家很听话,在学校规则感不强,错误归因偏差及有以自我为中心倾向的九年级学生,通过观察,沟通,分析出问题所在后,采取家庭教育辅导及学生行为干预,正面强化等方法,让其的整体情况有较为明显好转

关键词:规则感 行为干预 家庭教育 案例呈现

小李,男,15岁,九年级学生。父母均是知识分子,父亲是企业的采购,母亲是从事人事方面的工作。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对孩子成绩方面的要求比较高,时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晚上会辅导孩子做作业,九年级了,依然坚持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但并未提出具体目标,另外在家里对孩子生活习惯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个人卫生要求也比较高。小李学习成绩中等,理科思维不错,但经常打断课堂,提出不合时宜的问题,课堂上走神,分心,课堂学习效率极低,另外小李思考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至常常遭到同学们的嫌弃。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主要呈现以下问题

课堂表现:这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主要有两种状态。情况一,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分心,游离在课堂之外,有时候是发呆,有时候是在整理书桌,有时是在与同桌偷偷说话,聊天内容与课堂无关,或者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练习;情况二,参与课堂,关注老师,关注同学,关注课堂讲授的知识,碰到会的问题,非常积极地抢着回答,表现欲非常强,也常常针对课堂内容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但都是大声随口而出并无提前向老师示意,也总会突然提出不合时宜的问题,影

响或打断课堂。比如,一上课,就问老师当天的作业是什么;老师刚刚解释完的重点内容,因为他自己走神没有听到,又重新大声无示意的提问,或者突然提出与课堂学习无关,他这样的行为常常遭到同学们的嫌弃。从小李的课堂表现来看,小李的规则感不强,甚至有时候是无视规矩,现在在学校可能只是违反班规,校规,若不干预,未来走上社会可能就是违纪违法。

错误归因偏差:小李在学习生活中也常常出现不少问题,当问题出现时,总喜欢在别人身上找原因找理由,不曾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比如,作业内容做错了,会埋怨老师或科代表没布置好;课堂开小差了,老师找他谈话,第一反应都是别的同学也分心了,为什么不找别的同学,而找他,他会认为老师找他的目的是维护课堂纪律,要批评他,并没有意识到,老师找他谈,更多的是因为他自己分心而错过了学习。当老师因为他的成绩不太好与其沟通时,也归因于别人考得太好,并不从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来反省。小李的归因方式很明显是外部归因,把事情发生因素归结为外部因素,总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我们对其的指责,势必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时小李看不到自己的错误,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自然也不会进步,久而久之,最终也会失去朋友,最终受害的还是小李。

自我为中心:小李很在乎自己的东西,也比较与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 利益。比如,午休期间,为了自己要看书,把课室窗帘拉开,影响其他同学休息;他很在乎自己课桌周围的卫生,但把垃圾丢到别的同学的位置上,为了让自己有舒适的空间,会把自己的书放到别的同学桌上;自己不会的问题要求别的同学教自己,自己会的题却不愿意花时间教比自己弱的同学,有对别人严格,对自己却很宽容,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自己能否从中获得利益。总是带着怀疑的态度来看待别人的内心,即使是老师和他沟通,他也是如此,内心竖起了一道屏障,对别人极其不信任,以示弱来博取别人的同情及关注。小李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已经给身边的同学带来了一些困扰,长期以往,愿意关心他的人会越来越少,而他自己的内心将会越来越孤独。

小李是我本学期新接手的班级中的一位学生,开学第一周,他的表现就已引起我的注意,通过和班主任,家长,同学的沟通及对小李平时表现行为的观察,造成小李现在的表现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方面。

家庭因素小李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幼年时家里只有他一个小孩,父母一方面非常宠爱,家里的事情基本上是以小李为中心,基本上是无条件满足小李的物质需求,也非常照顾小李的情绪,以至于小李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只要他想做的事情,他就可以随意去做,并没有过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困扰。另一方面,父母对小李也有各方面的要求,每个时段该做什么事情,玩具放哪里,书放哪里,几点起床,几点睡觉,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也严格执行,一旦出现什么错误,小李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小李在家的表现非常好,小学以前,小李在学校的表现也不错,但从班主任的反映来看,小李在学校的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在家里的表现依然不错。因此判断,小李并不是规则感不强,而是在挑战父母的规则,但由于父母过于强势,不敢在家里表现出来,来到学校,当下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不自觉的暴露出来。特别是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不愿再像小孩一样完全服从家长和老师,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

小李在家做错了事,一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以至于他非常害怕犯错,害怕受到惩罚,因此,当他自己出现行为偏差时总喜欢把问题归到别人身上,撇清错误与自己的关系,希望降低或减少自己要负的责任。所以对自己错误的归因总归结为外部原因,这其实也是小李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学校因素学校是班级授课制,是一个小集体,班级的管理也是靠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同学们的行为,老师与同学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老师并不能做到时刻关注到每一位同学的情绪及心理状态变化。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中高考的指挥棒不变,学校的重心依然是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重分数,重排名,忙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当学生出现行为偏差时,多数时候是简单的规则教育,并没有过多的去挖掘行为偏差背后的原因,缺失了有针对性的干预。另外在班里,同学们的包容度也比较大,但由于小李经常性以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成全自己,同学们多少对他是有嫌弃的,所以他在学校里并没有非常要好的朋友,在学校的生活中也没有获得心灵的安慰,情感的满足。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极大,共同生活在邻里社会中,彼此之间互相攀比,互相竞争,特别是高知家庭的孩子,更是如此,这无形中给

孩子增加了压力。另外,信息时代,网络发达,孩子们很容易从网络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社会舆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

案例转化

综上分析,小李的问题属于发展性心理问题,是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是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小李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改善行为的过程中没有主观能动性,因此问题一直在反复,又没有得到引导和教育因此呈现出了行为偏差,情感偏差。根据以上对小李的了解和分析,本学采取了以下措施对其进行帮助和教育。

1. 家庭教育辅导 小李在校的规则感不强,可能主要来源于家庭教育中过 于严格与严厉。因此首先与小李父母进行沟通,协商减少负强化,建议采取正强化,减少惩罚,增加鼓励及表扬。缓和与孩子的关系,尽量不以管理者的身份与孩子沟通,转换角色,把孩子当朋友,当成独立的个体来沟通交流。在制定家庭规则时,不仅是规范孩子的行为,父母的行为也要有所约束,给小李一定的权利,全家人商量着一致通过执行。虽然有规则,但在执行过程中,父母也不能简单粗暴,要求父母与孩子讲清楚道理,再执行。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知道,即使真的犯错,父母也并未嫌弃自己,依然是爱着自己。让孩子在犯错时不会因为害怕惩罚而第一时间想要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另外也建议父母在家时不要过分以小李为中心,总让父母迁就孩子,应该让小李分担一部分家务活,创造机会,让小李迁就家人。让小李意识到家庭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父母关心孩子,孩子也要学着体谅父母,在集体生活中要考虑他人的感受。

1. 行为干预针对小李在校常常打破课堂规则这一问题,我与他进行了一 次谈话,并将课堂实录给他看,让他认同了自己的行为确实给课堂造成了干扰。师生共同制定了一份计划,计划分两阶段,第一阶段,允许他课堂发问及回答,但必须是举手发言,或者是当他无示意的发问或回答时,如果问题无关紧要,我可以忽视他的发言。第一阶段大概持续了3周,无关紧要的发言以逐渐减少。然后执行第二阶段,小李课堂想回答或发言时,先想10秒钟,再决定要不要举手发言,第二阶段也大概持续了3周,小李随意在课堂上随意发言的次数已明显

下降,为正面强化这一效果,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小李比给予奖励,同学们也非常真诚的把掌声送给小李。第二阶段的要求目前仍然在继续。

而对小李错误归因问题,则是与小李进行了多次的谈话交流,每次交流都是我先说出他存在的问题,然后再看看他的反应,根据他的归因再帮其分析,他的思想偏差在哪里,他也慢慢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愿意尝试去改变。而在以自我为中心这一问题上,我还没有开展非常有针对干预,但通过前面归因的引导,他已经开始改变了,有一天我发现小李周围的卫生都非常干净,同学们欣喜地告诉我,那是小李同学帮忙打扫的。而且中午吃饭,他已经不是一个人在吃饭了,而是又好几个同学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在吃饭,午休也不会拉开窗帘来看书了。

1. 正面强化根据心理学原理,强化是操作条件反射中的一种技术,它能 使个体的特定行为发生或提高发生的概率。针对小李表现欲强和喜欢表扬这一特点,当他某一节课集中注意力,没有随意发言又能专注课堂时,我给予肯定,当他作业完成得认真工整时,我拿来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让同学们想他学习,而这段时间小李的作业一直保持着优秀,奖励强化了其正确行为,有利于不良行为的矫正。

效果及反思

一个学期快要结束,回想开学初的小李和现在的小李还是有非常大的变化,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专注度也提高,身边的朋友也多了,对班级的贡献值也增加了,班级荣誉感也有明显增强,在刚刚结束的数学周和英语周活动中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也显著提高。小李同学的转变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朋辈教育及自我教育相互配合的成果体现。在此阶段经常与其父母沟通,父母和老师都非常清楚这段时间小李在家庭表现及学校表现,当两方面都正面强化时,孩子的负面信息会越来越少,自我效能感越来越高,对自己也越来越自信,当感受到了父母,老师,及同学们的关怀时,他对自身的行为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一问题,在没有正式干预时,他自己已经在开始悄悄改变,这真的是意外的收获。这一次的案例给了我以下启示:1.开展学生心理

辅导之前,首先要认真研究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症结所在,才能有效解决问题;2.采取的方法必须有针对性,本案例主要才用了家庭教育辅导及学生行为干预,正面强化三种方法,从目前来看,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初中青春期的孩子在乎家长,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在对行为偏差的孩子进行干预时,要尤其关注这三类群体对孩子的影响。

[参考文献]

张福娟,张美丽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心理偏差矫正的个案报告.中国临床康复.2004.11.25

李进莉 浅析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现代教育教学探索 .2016.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