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有墓园“傍名人”想做参观点,你会去逛吗?清明节前,奉贤区永福园陵打造奉贤贤人文化园,多位知名人士落葬永福园陵,墓园方并增加绿化率,近几年建设的志愿军纪念广场和纪念馆,希望墓园能成为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记者调查发现,青浦福寿园早在2000年就开始打造人文纪念公园,集中800多个知名人士艺术雕塑墓;奉贤的滨海古园、海湾寝园都在努力,成为人文纪念地。
法国拉雪兹、俄罗斯新圣女、美国林茵公园都被列为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必去游览地,人们能在这些特殊的景点追寻名人的足迹,思考生命。上海的公墓能否成为下一个“新圣女”?业内人士表示,上海的公墓人文资源还差一口气,国外著名纪念公墓已经积累了500多年的名人历史,目前上海公墓只有二三十年,而最难逾越的瓶颈则是观念。 [墓园想法]“傍名人”增添人文气息
奉贤的“永福园陵”近几年开始“傍名人”——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的衣冠冢;渡江侦察记中的饰演情报处长的陈述;上海著名笑星于震寰;青年音乐家孔佳;影视演员程素琴等。一座座名人的雕塑,增添着这座墓园的人文气息……
奉贤永福园相关领导介绍说,通过在园内竖立一批当地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塑,打造成为一个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尤其是让上海当地的青少年了解上海以及奉贤的历史文化,让名人故事昭示后人。除此以外,墓园方面也在增加绿化率,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池中莲花、假山飞瀑、广场喷泉应接不暇,让墓园看上去宛若一座公园。
清明扫墓季,很多到青浦福寿园扫墓的市民在墓园里走走会发现,乔冠华的艺术墓,豪放中尽显自信风度;阮玲玉的艺术墓,用汉白玉雕寓示清白人生;谢
晋的艺术雕塑低首沉思,仿佛智慧的大脑在构思新的创作……艺术雕塑,将无声的墓碑转变为故事的表达。
从2000年开始,青浦福寿园就将墓园建成公园,4年后,被民政部命名为中国第一个“人文纪念公园”。现在,福寿园已形成能综合体现上海近现代历史文脉的独特园区。五年前,墓园还创建了全国首家人文纪念博物馆,入住福寿园的众多名人精英的生平资料和实物史料在这里得以展出。
同样,在奉贤的滨海古园,到了清明季,名人艺术墓前就会被鲜花簇拥。海湾寝园也拥有各自的人文资源和独特景观。 [各方观点]墓地变游览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民政局人士介绍,名人雕塑落成后,墓园方经常通过各种渠道邀请、组织奉贤当地学校的师生以及市区街道的居民来参观,墓园甚至提供市区来的居民免费乘坐大巴以及一顿午餐,还有导游讲解。虽然现在陆续联系来永福园参观志愿军纪念广场和纪念馆以及名人的组织及单位逐渐多起来,但这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普遍观念的改变。
“在传统观念里,园墓历来是逝者家属瞻仰的地方,是去了令人伤心的地方,若不是去凭吊亲人好友,恐怕鲜有人会特地去墓园走一走。”对于墓园的升级,不少人在扫墓时能够感觉到变化,但是若要把墓园当做游览地,甚至当景点去参观,更多人无法接受。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他们都表示,去墓地心里总觉得会阴森森的。
也正因如此,上海某墓园曾一度酝酿升级成4A级旅游景区,却几次遇到阻力。让人们望而却步的最主要因素还是传统观念。曾经在多个墓园策划过历史文化展示内容的业内人士表示:“在传统观念中,墓园就是凭吊逝去的亲朋好友的地方,只有人们的观念改变了,墓园才能成为公园,成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 而另一层阻力来自逝者家属,“原本肃穆的祭奠场所成为游玩休闲的公园,会破坏先人的宁静。”一边是游园的喧闹,一边是庄严、肃穆的碑林,很多人认为,公墓、陵园应该保持安静、严肃的氛围。
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王宏阶坦言,目前对于墓园“借位”,并没有统一的准入门槛。不过,墓园和公园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包括鲁迅公园、光启公园等公园更偏重于休闲娱乐,而升级中的墓园应更人文化。目前在上海的40多家公墓中,并非所有公墓都具备条件转变为公园,“我们提倡有条件的公墓可以进行探索,但必须以节约土地为前提。”
业内人士认为,并不是受托代管逝者的墓地就有权利决定墓地被参观。这当中既包含文化内涵,又有法律关联,一旦“墓园变公园”在殡葬行业中蔓延开来,会引发很多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多做些研究,考虑得更周全。 上海公墓VS国外公墓
[服务完善性]许多国外的墓地旅游能够逐渐兴盛,得益于旅游设施和服务的完善。一些墓地为游客提供免费地图,安排“坐电瓶车”、“骑自行车”、“提灯笼”等特殊的游览方式,还播放室外电影,举办讲座、音乐会等。例如,在亚特兰大的奥克兰墓地,游客不仅可以拜访内战时期的士兵以及民权运动人士的墓地,还可以庆祝万圣节等传统节日。修建于1838年的布鲁克林绿荫墓地是美国旅游服务最完善的墓地之一。在这里,工作人员会免费为游客提供一张标注名人墓穴地点的大地图,安排由讲解员带领的游览线路。墓地旁设有书店,并不时举办讲座。 [历史差距性]在法国拉雪兹公墓里,聚集了法国一两百年的名人,而俄罗斯的新圣女公墓名人的足迹更是长达500多年。而上海目前只有二三十年,名人墓和人文纪念博物院内的史物能折射上海的近现代历史文脉,但很难再追溯到更远的历史。
“我去美国的时候,就专程去了阿灵顿国家公墓参观,那里开阔漂亮,完全像个公园,参观的时候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崇敬感。”市民王小姐认为,墓地的确要多一些历史人文情怀。法国拉雪兹、俄罗斯新圣女、美国林茵公园都被列为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景点,人们能在这思考生命。
[看法迥异感]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公墓已成为平时市民散步的好地方,甚至被视为“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而中国人的传统认识,对死亡抱有恐惧感,会害怕死去的人。但死亡是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和出生、恋爱、结婚一样,是延续生命的人生环节,缅怀先人可以促使人们更珍爱生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墓地非但不是恐怖之地,而应是我们和先人建立精神联系的纽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