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0~100。从理论上来说,反应熵是原始脑电和前额肌电的综合指标,反映皮质及皮质下活动,对疼痛刺激有较好的反应[5]。靳恒等[6]在应用熵指数监测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深度时发现,熵指数与丙泊酚靶控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E和SE都能反映丙泊酚靶控输注过程中的麻醉深度,用于监测麻醉深度是可行的,且两个指数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区别。笔者以状态熵指数值40~60作为麻醉深度监测指标,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随访无一例患者发生术中知晓和手术记忆。而B组发生1例术中知晓,追问病史,平时酒量极好,麻醉医师按经验用药,考虑新生儿因素较多,又不知其特殊嗜好,由此发生了不良事件。
本文观察到,气管插管成功后A组根据状态熵随时调整丙泊酚的泵注速度,胎儿娩出时,两组的反应熵(RE)、状态熵(SE)均逐渐上升,但B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儿娩出时A组的血压、心率变化不大,而B组波动较大。因为A组根据麻醉深度监测指导,适当加深麻醉从而使血流动力学平稳,避免了浅麻醉的不良后果,而B组为避免药物引起新生儿窒息而没有加深麻醉,所以血压、脉搏波动较大。取胎后的血压、心率A组较基础值稍低,波动幅度小,而B组明显低于基础值低,说明A组用药量少于B组,麻醉深度恰当,对新生儿影响小,B组根据经验
盲目追加药物,导致血压、心率明显降低。也进一步证明,根据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调整麻醉用药,存在一定滞后性。这说明熵指数用于剖宫产全麻监测是有必要的,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个体化精确用药,安全性较高,在提高麻醉质量的同时也确保了母婴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 现代麻醉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81.[2]
冯颖,金延武,韩乐强,等. 剖宫产术中异丙酚对新生儿的影响及其胎盘转移[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9,29(9):811.[3]
于永浩译. 麻省总医院临床麻醉手册[M].7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6:446.[4]
薛庆生,陈蓓蕾,于布为,等. 异丙酚靶控输注期间熵指数对不同年龄患者麻醉深度的预测效果[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12):902.[5]
佘守章,岳云. 临床监测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45.[6]
靳恒,刘海霞,孙雪峰,等. 应用熵指数监测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深度的体会[J]. 感染、炎症、修复,2008,3(9):102.
(收稿:2015-09-23)(发稿编辑:蓝 白)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出血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效果观察
朱彦霏 王 毅
【摘要】 目的 观察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出血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该院收治的100例产科出血合并DIC患者用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输注全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成分输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GB、RBC、血细胞比容(HCT)、PLT、纤维蛋白原(FGB)含量、PT、APTT、TT,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的各项血常规指标与凝血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LT明显更多,PT和TT明显更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产科出血合并DIC患者用成分输血治疗,止血效果良好,能够加快凝血速度,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 产科;出血;成分输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产科出血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危急的产后综合征,临床表现以大出血、休克、全身器官功能衰竭为主,病死率较高。对产科出血合并DIC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有重要意义。为探讨成分输血
作者单位:323000 浙江丽水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通信作者:朱彦霏,Email:2687573@qq.com
治疗产科出血合并DIC的临床疗效,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产科出血合并DIC患者进行观察,分别给予全血输注治疗、成分输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常规和凝血酶等。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本院
11
中国乡村医药
收治的100例产科出血合并DIC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产妇均出现阴道异常出血,出血无法控制,且出现DIC。100例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用数字抽签法将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1~34岁,平均(26.2±3.9)岁;初产妇42例(84.0%),经产妇8例(16.0%)。对照组产妇年龄22~33岁,平均(26.2±3.9)岁;初产妇41例(82.0%),经产妇9例(18.0%)。两组产妇年龄等临床资料大体一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立即建立2~3条静脉通道,给面罩吸氧、抗感染治疗。根据产妇的出血情况给予输血治疗,按照4∶1比例给晶体液、胶体液输注扩容。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输注全血治疗,总输血量控制在3L以内。观察组患者给成分输血治疗,输注悬浮红细胞,首次输注10~15ml/kg新鲜冰冻血浆,并以5~10ml/kg的输注量进行持续输注,总输注量控制在1L以内。如患者体温仍未升高或出血未得到控制,给患者1U/kg冷沉淀输注;如患者血小板不
足50×109/L,可给血小板输注,每次10U。输血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如患者输血治疗后效果仍然欠佳,可行子宫切除术。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HGB)、RBC计数、红细胞比容(HCT)、PLT、FGB(纤维蛋白原)含量、PT、APTT、TT,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
-±s)表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χ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和凝血指标比较(表1)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LT计数更多,其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更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s)表 1 两组产妇治疗前后血常规和凝血指标比较 ( χ 组 别 HGB(g/L)RBC(×1012/L) HCT(%) 2.8±0.5 3.6±0.4 2.8±0.5 3.5±0.3 0.22±0.08 0.38±0.06 0.21±0.09 0.37±0.07PLT(×109/L) FGB(g/L) 75.5±10.7109.1±12.6* 75.4±10.6 96.4±11.9 2.17±0.52 3.78±0.61 2.21±0.49 3.71±0.65 PT(s) 22.2±3.5 15.5±2.0* 22.1±3.1 12.4±1.4 TT(s) 27.8±5.4 14.3±3.1* 27.9±5.4 21.0±4.3 APTT(s) 45.1±8.3 26.8±6.5 45.1±8.4 27.2±6.6观察组(n=50) 治疗前 76.3±12.0 治疗后 92.9±11.9对照组(n=50) 治疗前 76.3±12.4 治疗后 93.1±11.9注: *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溶血反应。对照组出现12例(24.0%)不良反应,其中发热5例,寒战4例,皮肤过敏3例;观察组出现4例(8.0%)不良反应,寒战3例,发热1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P<0.05)。3 讨论
目前,产科出血合并DIC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输血,通过输血替代治疗补充患者所需的凝血成分,加快凝血反应,从而达到扩容、止血的效果[1]。传统的输血治疗主要是通过给患者输注新鲜的冰冻全血。冰冻血浆在低温下保存,血小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2],如血浆保存时间过长,血浆中的钾离子和红细胞碎屑会增多,全血输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血小板溶血反应,加重凝血功能障碍[3]。
成分输血治疗主要是通过输注不同的血液成分,使患者血小板和血容量得到补充。本文观察组用成分输血治疗,其输注的血液成分主要有新鲜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冷沉淀、血小板,其中悬浮红细胞能够有效改善血液携带氧能力,扩充血容量;冷沉淀中含有丰富的纤维蛋白原,能够激活凝血酶原,促进血小板的凝聚作用,加快凝血反应,同时还有12
止血效果,能够避免内脏出血,改善机体内微循环;输注血小板能够直接补充机体所需的血小板,促进凝血[4]。
本文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各项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与进行全血输注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进行成分输血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LT更多,PT和TT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提示,产科出血合并DIC患者采用成分输血治疗,止血效果明显,能够加快凝血速度,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参 考 文 献
[1]
余勤. 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出血合并DlC效果探讨[J]. 医学信息,2015,28(36):277.[2]
郝锋. 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DIC患者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2013,32(18):31.[3]
黄远芹. 成分输血与输全血救治产科DIC先兆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4):167.[4]
周显洪,宋阳. 成分输血抢救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DIC前兆18例[J].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1,24(2):214.
(收稿:2016-01-22)(发稿编辑:高淑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